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签字领钱,皮楼村分红了

2025-4-29 09:28|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659|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任刚 通讯员 闫翊|来自: 颍州晚报

   作为阜阳特色农产品,颍州区马寨乡皮楼村的生姜远近闻名。去年下半年,该村建起了生姜产业园,将以往村民单打独斗的销售模式,转变为由集体经济统一进行深加工并销往海内外。4月28日,村民们尝到了生姜产业发展的“甜头”。

  当日上午,皮楼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小广场上,工作人员早早摆放了数十把小凳子。村民们三五成群赶来就座,脸上写满期待。“这次你能分多少?”“俺家6口人,按书记说的,可以拿3000块钱呢!”大家低声议论着,现场气氛热烈。

  “大家坐好,现在开始点名领钱。”随着村干部一声吆喝,村民们安静下来。只见村干部将一沓沓现金整齐码放在桌上,打开了分红花名册。

  “张影,8口人,4000元。”“来喽来喽。”村民张影喜滋滋地走上台,接过钞票仔细清点,乐得合不拢嘴:“村里建了加工厂,省去了找销路的麻烦,还能在家门口上班。除了土地租金,现在又有分红,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

  村民张坤领到4500元分红后,面对花名册却犯了难:“俺不识字,咋办?”“没事,按个手印就行。”在村干部指导下,张坤蘸了印泥,郑重地按下手印。“希望明年卖得更好,分得更多。”他满怀期待地说。

  小张庄生产队长张洪这次分得3500元。他介绍,去年3月,乡里利用专项债资金在皮楼村小张庄建设了生姜产业园,配套建设了蔬菜冷藏库和标准化厂房。9月底,中味凯沣公司入驻园区并投入运营。

  皮楼村的生姜种植历史悠久,但以往都是村民自产自销,难以形成规模。加上生姜较为娇嫩,储存难度大,张洪家曾挖地窖存姜,效果却不理想。“现在种出的姜都由园区统一收购,他们有专业冷库,既保障销路,又不用担心市场波动。”

  记者从皮楼村党总支了解到,由于入驻企业经营效益超出预期,村集体经济按照约定,为小张庄19户131名村民发放了共计65500元分红,每人500元。

  在村干部带领下,记者参观了位于村部附近的生姜产业园。中味凯沣公司负责人朱玉田表示,马寨小黄姜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公司采取“基地示范+农户种植+保护价收购+市场销售”的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不低于2.2元/斤的保护价收购服务,并配套专业冷库储存。目前,公司已带动周边300余名农民就业,月均工资达3000余元。

  朱玉田透露,公司专注研发以生姜提取物为主的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入驻半年来,订单已排至一年后,产品远销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预计年收入突破1.2亿元。

  马寨乡党委书记王一鸣表示,以往因生姜重茬特性,姜农需不断更换种植地块,如同“游牧民族”。2023年,乡里引进农科院“土地熏蒸”技术,成功解决重茬和病虫害问题。通过建设产业园,将分散的“游击队”整合为“集团军”,延伸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铺设了一条“致富路”。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