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坐落其南,太平湖静卧于北——这里是黄山市黄山区,全区森林覆盖率近80%,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宛若一座天然生态氧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黄山区以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为核心,全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路径。 借绿生金:银发经济激活发展新动能 “开窗就能看到黄山!好山好水好空气,住在这里心情都舒畅了!”今年72岁的杨明明曾经住在合肥,2022年入住黄山互助公社后,开启了“山水为邻”的养老新生活。 “我们这代人最看重健康养老,既不想给子女添负担,又要活得有质量,黄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我们养生。”来自安庆的王婵说出了许多业主的心声。 和他们一样,越来越多“银发族”正在被黄山区独特的生态魅力所吸引:有的像“候鸟”迁徙般旅居;有的干脆落户成为“新黄山人”…… 据了解,黄山互助公社位于黄山区耿城镇沟村,距黄山北大门约4公里,周边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这个一站式全能型互助式的养老社区,将当地生态优势与康养需求有效衔接,凭借独特的互助养老文化,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初老族”。 “互助养老是我们的核心,但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康养的前提和基础。选址时我们走遍很多地方,最终锁定黄山区,看重的就是这里不可复制的生态优势。”黄山互助公社负责人李俊平介绍,目前一期和二期共居住了1600余户业主,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其中长三角地区居民占比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银发新移民”正为黄山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生机和活力:村民家的葛粉、笋干、茶叶等土特产供不应求……如今,黄山互助公社与沟村等携手成立专业康养服务公司,通过村企合作模式,整合乡村生态资源与专业运营优势,打造集生态疗养、健康管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康养产业链,有效促进当地三产深度融合,为村民开辟稳定增收的渠道。 好生态不仅吸引人,还能留住人。当前,黄山区依托天然氧吧、长寿文化着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广互助公社模式,引入一批以休闲度假、活力养老为主的“第二居所”品牌,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活力的大型互助养老集聚区。 守绿换金: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共赢 走进九龙峰自然保护区,满目苍翠,林海茫茫。 “上山两把斧,下山两块五。”这句俗语说的是九龙峰自然保护区过去粗放发展的真实写照——3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林场,村民靠砍伐林木为生,收入微薄,既破坏生态,又难以脱贫。 2001年4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九龙峰自然保护区正式设立。为全面做好九龙峰生态保护工作,2018年3月,黄山区政府与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签订托管协议,形成“政府主导、公益组织管理、企业与村集体参与”的“九龙峰模式”。 “保护”是所有人的共识,如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探索。 桃花源基金会九龙峰保护地负责人张铮介绍,自2018年托管以来,社会力量与政府管理双向奔赴,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梅花鹿、豹猫等曾经消失的动物又重新回到了保护区。 图片来源:桃花源九龙峰保护地 “我们刚来的时候连村民家门都进不去”。张铮坦言,保护工作初期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方面,部分村民受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不具备生态保护理念;另一方面,传统的林木采伐、狩猎等与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产生了直接冲突。 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让好生态得以“变现”?在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牵线搭桥下,不少企业团队来到九龙峰,在巡护员的带领下参观体验保护区的环境,当地村民为企业团队提供餐饮、住宿等配套的服务。“许多人想了解真实的保护区工作与生活状态,跟着巡护员一同巡护、监测动物,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张铮说,只有保护区生态得到保护,社区经济同步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径,这也是他们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我们去年全年营收达52.6万元,同时带动村里民宿、餐饮及特产销售增收超21万元,实现了‘不砍树,能致富’的绿色发展目标。”上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文彬说,目前上岭村与桃花源基金会正在有计划地对村民开展生态导赏员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村民实现增收。 “外界人员收获的是对自然保护区的了解与感受,而当地村民则实实在在获得了经济收益。当村民从生态保护中尝到‘甜头’,观念也逐渐转变,从受益者成长为守护者。”张铮说,只有让村民在保护中得到实惠,才能激发起爱绿护绿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已成过去。今日的黄山区,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通过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正在书写“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这片土地上的“含绿量”正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