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半世纪乡愁化作满眼新景

2025-4-18 09:03| 编辑: 刘黎 | 查看: 1155|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 通讯员 刘玉玺|来自: 阜阳日报

  4月17日,73岁的沈新从阜阳市人民医院南区坐上905路公交车,来到他作为知青时插队的地方——阜阳县程集公社唐桥大队李王庄生产队(现颍州区三合镇掩龙村李王庄),乡亲们的热情,“第二家乡”的变化,让他激动自豪。
  
  沈新自幼生长在阜城光华街。1968年10月16日,刚满16岁的他从阜阳三中初中部毕业,被分配到李王庄生产队插队落户。“生产队安排我住在李王庄东宅路西头一处院落的西厢房。”沈新回忆,彼时自己尚未成年,村民在生产生活上对他关怀备至。通过乡亲们的言传身教,他逐渐掌握农作物种植规律:何时播种、何时收割,以及锄草、翻红薯秧、打高粱叶、棉花整枝、施肥浇灌、喷洒农药等田间管理的全套农活。
  
  “两年多的劳作让我深刻体会到‘粒粒皆辛苦’。”沈新感慨道。割麦时他甚至赶不上村里妇女的进度,只能咬牙坚持,收工后常累得腰腿酸软。最难忘的是1969年夏收的“抢场”经历:正午时分骤起乌云,雷声催着全村人冲向晒场,众人争分夺秒堆麦垛、盖油布。刚收拾停当,暴雨便倾盆而下,“大家淋得像落汤鸡,但保住了粮食。”
  
  艰苦岁月锻造出沈新坚韧的品格。当年生产队很重视肥料,队长让沈新负责收粪便用于积肥。队里在西关外专门包了房东老王家的粪场,他就自告奋勇进城买粪,拉着粪车穿街过巷。“当时只觉得这是为集体作贡献,并不嫌脏怕累。”沈新笑着说。
  
  劳动之余也有欢愉:收工后在村南池塘戏水学会游泳,光脚踩晒场意外治愈脚气,跟着村民学做“懒豆腐”(当地特色豆制美食)……这些片段成为温暖的记忆。
  
  “插队经历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沈新表示。1971年3月,他调入阜阳地区机床厂工作。虽与村民保持联系,却鲜少故地重游。此次返乡前,村支书得知消息,特意组织村民到村口迎接,让这位“老知青”感动不已。
  
  漫步新村,沈新惊喜连连:昔日零散的茅草房变身连片“小别墅”,不远处还有十余栋小高层住宅;村办食品厂、家具厂产销两旺,沥青路网连通城乡,连锁超市商品琳琅满目。“交通这么便利,以后要常回来看看!”临别时,沈新与乡亲们相约,期待见证更多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