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九号电动自行车车标被盗”话题引发关注。一个既不贵重,在大人眼中又没有收藏价值的电动自行车车标,何以引得孩子争相收集,更有甚者竟去盗窃。 究其原因,除部分青少年价值观出现错误、法治意识淡薄,以及家校教育的欠缺外,笔者以为,一些商家把孩子间原本单纯的游戏,变成牟利的工具,也对此类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样值得关注。 有媒体报道称,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涌现不少电动自行车车标交易的相关信息。其中,限量款标价高达数百元,还有卖家提供“代拆教学”服务,声称“包教包会,夜间实操指导”。 小小车标价值并不大,学生之间相互交换做游戏也不至于出现大的错误。然而,一旦超出简单游戏的边界,车标成为盲目攀比、炫耀的筹码,就可能引发花钱购买甚至盗窃的行为。 这就极易被一些商家嗅到利益的味道,通过非法渠道收购、售卖,甚至出现如前文所言进行“代拆教学”。在此风助力、流量加持下,车标就被贴上“社交货币”等标签,吸引一些人走上盗窃路。 孩子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判断是非的能力尚不成熟,极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道德观念、法治意识淡薄的他们,或因“跟风”而盗窃。 殊不知,虽然盗窃价值不大的车标难以在刑事上认定罪责,但因盗窃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也难逃法网;收购、销售来源不明的车标,还可能涉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商家的“教学”行为,也涉嫌引诱、教唆犯罪。 从此前将“烟卡”买卖变成产业链,到现在炒卖电动自行车车标,当孩子的猎奇心理被商家的逐利野心裹挟,亟需相关监管部门、平台等共同发力,切断灰色利益链、筑牢责任防火墙,构建更深层次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加之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引导,才能让孩子懂得真正的荣耀不在他人车标上,而在遵纪守法上。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