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有视力却回避目光交汇,有语言却难以表达情感,有听力却仿佛隔绝于喧嚣之外。这些如同星辰般孤独的孩子,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记者走访阜城多家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及学校发现,当前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关怀持续提升,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也有新探索。 关爱呵护 康复路上有艰辛更有希望 每个“星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坚毅的家庭。3月28日,市妇女儿童医院祥源院区康复中心针灸室内,4岁的乐乐(化名)在奶奶赵梅怀中接受面部穴位针灸治疗,银针刺激特定穴位以疏通经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因父母工作繁忙,乐乐自幼由赵梅照料。孩子一岁多仍不开口说话,赵梅原以为是语言发育迟缓,后逐渐察觉异常:回避目光接触、对呼唤无反应、缺乏互动交流…… 一年前,乐乐被多家医院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时,赵梅陷入茫然与自责:“家族无相关病史,怎么会得这个病?”她甚至一度认为是自己没带好孩子。后来,在家人的鼓励与开导下,赵梅重新振作起来,每天带着乐乐到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 作为省级定点机构,市妇女儿童医院祥源院区康复中心每年接收超百名孤独症儿童,接诊量逐年递增。中心负责人顾伟介绍,目前孤独症尚缺乏特效药物,康复训练仍是主要干预手段,6岁前为黄金干预期,家庭支持是康复的关键力量。 经过系统训练,乐乐已取得明显进步:从完全回避对视到短暂目光接触,从沉默不语到能模仿“爸爸妈妈”等词汇,并学会用手指表达需求。赵梅坦言,初期康复过程异常艰辛,是医生和康复师的鼓励和支持,让她看到孩子康复的希望,一家人也逐渐走出阴霾。 融合教育 让孤独症儿童更好融入社会 通过科学干预,帮助孩子融入正常社交群体,是每一位孤独症儿童家长最大的期盼。记者走访了解到,为推动孤独症儿童享受无差别教育,我市已有特殊儿童康复机构开始积极探索,与普通幼儿园或义务教学阶段学校合作,开展面向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3月31日上午10时许,颍州区御景城幼儿园内,20多名小朋友围坐在草坪上玩丢手绢游戏,一名小女孩拿到手绢后,跑到6岁的彤彤(化名)身后丢下。随后,彤彤在“影子老师”盼盼的牵引下,拾起手绢起身追赶。 今年春季学期,御景城幼儿园开设首个融合教育班,由康复机构派遣持证教师全程跟班辅导。“孤独症儿童在参与园内集体教学和户外活动时,康复老师就会像‘影子’一样陪伴在孩子身边,给予他们陪读和辅导,直至他们可以独立适应课堂常规。”阜阳康语机构有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康复老师也会开展个性化训练,帮助孤独症孩子更好地适应与普通孩子相处。 “近年来,有不少特殊儿童家长想送孩子入园学习,我们积极敞开校门,接纳这些特殊儿童。”御景城幼儿园教学主管王晓表示,普通教师缺乏专业康复知识,融合教育模式既能帮助特殊儿童通过同伴示范获得感知刺激,也能培养普通孩子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 协同发力 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网络 顾伟表示,孤独症康复需要家庭、机构与社会协同发力。“通过科学干预、政策保障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包容,孤独症儿童有望更好地融入社会。” 记者从市残联获悉,2025年,全市计划为不少于2152名各类残疾儿童(含孤独症)提供康复救助。其中,孤独症早期筛查方面,严格执行《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构建三级筛查网络,实现筛查、诊断、干预信息共享。下一步,市残联将继续落实孤独症儿童教育保障,推进职业教育衔接、完善家庭支持体系、探索科技创新应用,为孤独症群体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网络。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