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草木萌发,万物复苏。唐代诗人杜牧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境,千百年来寄托着人们对逝者的哀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方式,已与当下的生态文明理念渐生矛盾。如何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推动祭扫方式向绿色、低碳、文明的方向转变,让清明的意义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每逢清明,各地陵园、山林间烟雾缭绕,纸灰飞扬。焚烧纸钱不仅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加剧空气污染,还可能引燃枯草枯枝,酿成森林火灾。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祭扫引发的火灾事故不在少数,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态平衡。此外,鞭炮的噪声污染、塑料祭品的难以降解等问题,也让清明节的环保压力日益凸显。传统的祭扫方式源于农耕时代的习俗,但在城市化、生态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其与现代文明的不适应性。真正的孝道与缅怀,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让清明更“清明”,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探索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祭扫方式。 近年来,“鲜花祭扫”“网络祭奠”“植树缅怀”等绿色祭扫方式逐渐兴起。一束鲜花、一杯清酒、一段追思文字,同样能表达对逝者的深情。与焚烧纸钱相比,这些方式更加环保、安全,也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例如,许多公墓推出“纸钱换鲜花”活动,鼓励市民以文明方式寄托哀思;一些地区推广“云祭扫”平台,让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能线上献花、留言,弥补无法亲临墓前的遗憾。绿色祭扫不仅是一种行为改变,更是一种文化进步。它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也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们缅怀先人,也应为他们曾经生活的这片土地负责,让后代依然能享有清新的空气、葱郁的山林。 推动绿色祭扫,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而党员干部更应率先垂范。各级党组织要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文明祭扫宣传,走进社区、乡村,倡导以敬献鲜花、书写家书、家庭追思会等低碳方式表达哀思。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森林防火巡查,严格管控野外用火,对违规焚烧行为及时劝阻、依法处理。文明祭扫的推广,也离不开制度的引导。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殡葬管理条例,鼓励生态安葬,禁用塑料祭品,并对采取绿色祭扫的家庭给予一定激励。媒体也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公益广告、短视频等形式,让文明祭扫理念深入人心。 清明节的核心是“慎终追远”,其精神内核在于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敬畏。祭扫方式的创新,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让这一古老节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正如古人以诗寄情、以酒祭奠一般,今天的我们同样可以用更绿色、更文明的方式表达哀思。 让思念与青山共清明,不仅是对先人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负责。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让我们以文明祭扫守护绿水青山,以绿色行动寄托绵绵哀思,让清明的传统在创新中延续,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