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颍上花鼓灯 淮畔欢舞七百年

2025-1-27 09:33| 编辑: 刘黎 | 查看: 902|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实习生 朱敏 许玉杰 通讯员 李培 刘金华/文 全媒体记者 徐丹丹/摄|来自: 阜阳日报

  “皇上老爷拿杈伞,正宫娘娘把头包,文武大臣敲锣鼓……”近日,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排练室,淮河锣鼓敲得正欢,颍上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玉华唱完一段花鼓歌,接着便带领大家跳起了热情欢快的花鼓灯。
  

颍上花鼓灯演员在排练。

  花鼓灯是主要流传于安徽淮河流域的一种民间艺术,因其优美的舞姿被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2006年,颍上花鼓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后,颍上县成立了花鼓灯艺术学校和花鼓灯艺术团,滋养着这朵艺术之花常开常新。
  
  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于一体
  
  画上妆面,再换上戏服、花鞋,最后绑好头球,催场的锣鼓响三遍,陈玉华(艺名“三陈子”)和10名花鼓灯学员就迫不及待出场了。他们首先表演的是大花场,一个拿杈伞的老把式,加上“五扎”(女演员)“五挎”(男演员)刚好11个人,圆场、混插、圆篱笆、堆花等数十种队形不断变化,让人眼花缭乱。
  
  “解放前,颍上花鼓灯大多是当地上岁数的民间艺人表演,‘五扎’‘五挎’都是男的。”陈玉华说,按照套路,鼓架子(男演员)先出场,然后用杈伞引兰花(男扮女装)出场,这叫“小三引场”。
  
  旧社会,颍上当地有“好男不玩灯、好女不看灯”的说法,大户人家认为玩花鼓灯低人一等,只有实在揭不开锅的人家才会让小孩去学花鼓灯。陈玉华成长的家庭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于女孩学花鼓灯这种事自然坚决反对。
  
  “我父亲当时是县船民社的现金会计,他给我定了两条规矩:一是不准唱戏,二是不准玩灯。”陈玉华16岁那年决定拜民间艺人张孝顺为师,得到了母亲的暗中支持。那时,她和师兄两人下午放学后过颍河到詹家岗去找张老师,晚上张老师将他们送回城里的家。
  
  跟张孝顺学了两年多时间后,陈玉华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女兰花,于1962年被吸收进颍上县直毛泽东文艺思想宣传队,并跟随李世海、曹树芝等知名民间艺人继续学习花鼓灯。
  
  “我当时在鞋厂上班,业余时间在宣传队跳花鼓灯。”陈玉华说,逢年过节,宣传队组织花鼓灯班子从东关一直跳到西关,跳到哪一家门口,哪一家都放炮欢迎,跳到半夜才让走。
  
  花鼓灯是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最迟出现在宋代,距今至少有700多年历史。这一民间舞蹈经过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安徽、河南、山东、江苏4省20多个县、市的播布区。
  
  1995年出版的《颍上县志》记载,清末民初,颍上花鼓灯叫“红灯”,是城乡群众在元宵之夜表演的灯舞。全班除敲锣打鼓人员外,有演员7人。其中,杈伞把1人、兰花3人、花鼓橛子3人。表演时,全体演员跟随锣鼓节奏快慢的变化而起舞。1952年,民间老艺人唐佩金(1878—1954年)给“红灯”配上京胡、二胡、唢呐、笛子等乐器,并创作“游场”曲牌,独舞演员随音乐旋律起舞,比原来更优美典雅。
  
  可以说,唐佩金是颍上花鼓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也是颍上花鼓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代传人。陈玉华作为颍上花鼓灯的第四代传人,把“大花场”的人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人发展到现在的11人,使之更加适合现代舞台演出。
  
  2006年9月,陈玉华开始在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学校授课,并先后入选颍上花鼓灯省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最近几年,陈玉华一直在颍上县城关二小、关屯乡文化站等地为中小学生和群众上花鼓灯课,并指导颍之韵爱心艺术团的中老年学员跳花鼓灯。“像颤身、蝻子步这种颍上花鼓灯的基本功,我都是反复示范,甚至掰着手、掰着脚教,直到他们学会为止。”陈玉华说。
  
  “没有花鼓灯就不热闹”
  
  今年春节前,在颍上县杨湖镇集贸市场一户办喜事的人家门前,花鼓灯“游场”的锣鼓弦子一响,左手夹一块红手帕、右手拿一把花扇子、身穿湖蓝色戏服、头戴粉色头球的杨佃环(艺名“剌剌葶”)便迈着小碎步出场了。
  
  78岁的杨佃环身材细挑,窄肩小脸,化上妆表演起来,依然不输年轻人。只见他如一条直线出来,两个小脚仿佛迈不开步,下半身左扭右扭,上半身颤得头球乱晃,好不容易走到台口做一个俯下身采花的动作,齐膝长的大辫子一甩,两只手里的扇子、手绢像挽花一样,又转身扭回去了……作为当地年龄最大的反串兰花,杨佃环的舞蹈动作流动感强、轻捷秀丽、潇洒娇媚、表演细腻,将淮畔少女的青春朝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佃环跳的这段花鼓灯游场,又叫踩弦子(胡琴伴奏),最初是反串的独舞,表现的是一个身居深闺的少女盼望着在春光明媚、百鸟喧鸣的时节里外出游玩的心情:有一天家中无人,她飞快地跑到田野里采花扑蝶,翩翩起舞。后来,经过民间艺人江多贵、李大嘴等人传承和发展,又增加了大起板、凤卧沙滩、纺花、织布、昭君抱琵琶等9个连续的舞蹈动作。
  
  “游场整个演出时间只有三五分钟,却最见花鼓灯演员的功力。”杨佃环说,他跳了60多年游场,传承的还是唐佩金时期原汁原味的舞蹈动作。
  
  颍上县有“千班锣鼓万班灯”之说,杨湖镇是远近闻名的“花鼓灯之乡”。这些年,作为颍上花鼓灯省级非遗传承人,杨佃环一直活跃在杨湖镇一带的集镇农村,镇里的4个广场舞队,有3个队都跟他学过花鼓灯。不仅如此,他还在当地学校收徒传艺,培养颍上花鼓灯人才。
  
  “小孩的腰软和,像翻跟头、踩肩这类高难度的舞蹈动作都可以做。”杨佃环说,相对来说,“鼓架子”只要会掐着腰跳就行了,最难学的是兰花,十多岁的小孩没有几年工夫学不出来。杨湖镇这一片跳花鼓灯的,基本上都是他的学生。
  
  从进入腊月到正月十五,杨佃环所在的杨湖镇花鼓灯文化社,几乎所有的双头日子都排满了演出。“团里现在有30多人,可以同时演两班花鼓灯,有钱的给一两千块钱不嫌多,没钱的管一顿饭也不嫌少。”杨佃环说,在当地,办喜事请花鼓灯助兴是一种“时尚”,没有花鼓灯就不热闹。
  
  游场是表演花鼓灯前吸引观众的前奏。说着,杨佃环又带领大家跳了一段大花场,伴奏的锣鼓声回荡在杨湖镇上空,经久不息……
  
  让花鼓灯走向更大舞台
  
  记者采访时,在颍上县科学技术学校的舞蹈排练室里,2024级35名学员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基本功。
  
  “从2019年开始,我们与颍上县科学技术学校联合办学,开设花鼓灯定向班,培养三年制舞蹈专业中专生。”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团长朱传奇说,2006年,颍上花鼓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县里决定开办非遗传承班,并招收第一批学员。当时,他正在颍上县鲁口中学读初二,通过两轮面试后被录取。
  
  今年31岁的朱传奇是颍上县鲁口镇沙河魏社区人,2024年7月入选颍上花鼓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地处颍(上)、凤(台)、寿三县交界处的鲁口镇,是远近闻名的锣鼓之乡,已故的颍上花鼓灯第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传先就是鲁口镇人。”朱传奇说。
  
  县非遗传承班首批招收的30名学员,相当一部分都来自鲁口镇。“2009年,包括我在内的第一批学员毕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就业。”朱传奇说,当时,县里决定成立花鼓灯艺术团,26名学员有20人都进了艺术团。
  
  2010年5月,由国家一级舞蹈编导郭铁创作、颍上花鼓灯艺术团表演的颍上花鼓灯《淮水欢歌》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颍上县结合当时非遗传承发展实际,开始招收第二批花鼓灯学员。“2013年,第二批花鼓灯学员毕业,大部分进了艺术团。”朱传奇从2013年9月开始负责管理艺术团的各项事务,2015年3月担任新成立的颍上花鼓灯艺术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目前,我们共培养花鼓灯专业演员200人以上、各类花鼓灯爱好者1000人以上。”朱传奇说,近年来,颍上花鼓灯艺术团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点的作品,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2009年,在浙江杭州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的中国传统舞蹈大赛上,《大鼓橛子小兰花》获得全国传统舞蹈大赛金奖;2016年,在韩国首尔举办的亚洲第七届国际舞蹈大赛上,《鼓乡的春天》从169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唯一的金奖与指导奖;2016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世界舞蹈之星大奖赛暨第三届“跨越太平洋·中国艺术节”上,《鼓乡的春天》荣获金奖与特别奖;2019年,《管仲故里闹花灯》受邀参加“一带一路东盟行”系列活动,并在新加坡国际青少年艺术节斩获金奖。
  
  与朱传奇一起入选颍上花鼓灯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还有今年45岁的县花鼓灯艺术团副团长朱孝梅。朱孝梅说,每一位知名的颍上花鼓灯老艺人的表演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王传先老师的柔美、曹树芝老师的收放自如、陈玉华老师的热情奔放等。同时,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传道授业,为颍上花鼓灯艺术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颍上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
  


  陈玉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1949年7月出生,颍上县慎城镇人,颍上花鼓灯有文字记载的第四代传承人。她别出心裁吸收和借鉴戏剧花旦的手、眼、身步,融于花鼓灯的意、情、境中,为颍上花鼓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佃环(省级非遗传承人)
  
  1947年出生,颍上县杨湖镇人,1958年拜花鼓灯宗师唐佩金弟子唐慧运为师。他表演的花鼓灯游场动作流畅、潇洒娇媚。
  


  朱传奇(省级非遗传承人)
  
  1993年出生,颍上县鲁口镇人,2006年进入颍上花鼓灯艺术学校学习,专攻鼓架子。2013年任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团长,2015年任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孝梅(省级非遗传承人)
  
  1980年出生,颍上县慎城镇人,1992年考入安徽艺术学校民族舞蹈专业,1997年毕业后分配到滁州歌舞团,颍上县花灯艺术学校成立后任该校专职舞蹈教师,2013年任颍上县花鼓鼓灯艺术团副团长。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