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永远的守护

2024-12-31 09:10| 编辑: 刘黎 | 查看: 1748|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曹亚伟 任刚/文 张天峰/摄|来自: 阜阳日报

  从1962年到2024年,邵国敏一直义务守护着阜南县曹集镇烈士陵园。

  2024年12月26日12时40分,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邵国敏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100岁。临走前这段日子,邵国敏老人经常做梦,醒来后就向儿子邵富恩念叨着当年战斗的场景,说起陵园里安葬的12位烈士的姓名。

  12月28日,风和日丽。邵富恩将父亲安葬在距离曹集镇烈士陵园最近的一块墓地。站在墓地前,邵富恩可以清楚地看到父亲守护了62年的烈士陵园。他想,父亲应该满意这样的安排。

曹集镇烈士陵园

  12名烈士长眠安岗

  邵国敏义务守护曹集镇烈士陵园的事情,要从1949年初说起。当时,淮海战役进入尾声,阜南县曹集区人民政府的临时驻地在郭圩孜村。

  曹集区人民政府一方面组织力量打倒地主恶霸、清扫地方土匪,一方面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支援人民解放军前线作战。

  1949年1月5日夜,土匪头子卢祥云、张益九与潜伏在曹集区人民政府内的奸细内外勾结,趁区主要领导外出开会之机,聚集匪众300多人,带着刀枪土炮,偷偷打开寨门,偷袭曹集区队,制造了“郭圩孜惨案”。

  事发时,战士们正在睡觉,土匪在奸细的带领下,朝床上的战士开枪。部分战士惊醒后与土匪搏杀,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

  阜阳市政协文史委编辑的《阜阳文史》第八辑记载:惨案中,我区队、乡干部和战士共牺牲22人,负伤5人。

  惨案发生后,10位当地烈士的遗体被家人带走安葬,其余12位烈士从此与苍松翠柏为伴,长眠在曹集这片土地上。

  当时,这些烈士的坟墓都是土坟,位于安岗西侧一处地势较高的土地上,因此被称为“安岗烈士墓”。1957年,政府在此建立了烈士陵园,也就是现在的曹集镇烈士陵园。

  记者查阅这些烈士的姓名和籍贯发现,他们中有的是阜南人,有的老家在湖南、广东、江苏等地,其中还有一位是无名烈士。

  历经战火洗礼的老兵

  1924年,邵国敏出生在河南省鹿邑县一户农民家庭。因为家贫,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四处逃荒要饭,一路乞讨来到阜南县苗集镇,并在此安顿下来。

  邵国敏记得,那一年他8岁。17岁那年春天,有部队到村里驻防,进行抗日宣传,并招收村民参军抗日。邵国敏报了名,“我常听人说日本鬼子很坏,祸害老百姓,就想着参军把他们赶出中国。”

  1943年4月,邵国敏所在的部队奉命前往山东抗日,在宿州与日军遭遇,经历了一次血战,损失惨重。到达山东后,邵国敏所在的部队一直在日照、莒县、临沂等地与日伪军作战。他成长为一名机枪手,和战友们曾一次歼灭日军20多人。

  “有一次我作为机枪班长去侦察敌情,没想到被几个日本兵发现了,他们拼命追,我就藏在一个红薯窖里。等鬼子来到,我的轻机枪一顿猛扫,把他们消灭了。”生前接受采访时,说起抗日战场上的经历,老人满脸自豪。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邵国敏回乡当了农民。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邵国敏再次报名参军,1952年转业回乡。

  “我这一辈子,逃过荒,要过饭,割过草,放过牛,打过仗……什么苦都吃过,什么累都受过。”邵国敏说,当时他有更好的去处,但是,战场归来他只想和母亲相依为命,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回乡后很多年里,村里人只知道邵国敏当过兵,其他的事却很少听他说起。

邵国敏生前照

  老兵为烈士义务守陵

  1962年,经人介绍,邵国敏与阜南县曹集镇一名女子组建了家庭,搬迁到现在的曹集镇镜湖村居住。

  也就是这一年,邵国敏看到了曹集镇烈士陵园,了解到“郭圩孜惨案”的经过。

  站在烈士墓前,战场上的经历一一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想起了身边倒下的战友们。于是,他向当地政府提出:为12位烈士义务守陵。

  从此,邵国敏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用大半生的时间与烈士为伴。

  每天早晨,他按时来到陵园打扫卫生,修剪草木,整理陵园里的道路……忙完这里的一切,邵国敏再回家吃饭、下田劳作,年复一年。

  每当有群众前来参观、祭扫,他会立即停下家中的活计,赶来担任义务讲解员。

  “地里还有那么多活要干,你老是这样可不行,孩子一天天长大,今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刚开始,妻子有些埋怨。

  “没有烈士的流血牺牲,哪有咱家,哪有咱今天的好日子?你放心吧,我忙完后立刻回来干活,耽误不了多少事。”邵国敏耐心地解释道。

  渐渐地,妻子不再反对。就这样,邵国敏守护了曹集镇烈士陵园一年又一年。

  生命的最后几年,邵国敏身体每况愈下,退伍军人孙孝刚接过了烈士陵园的钥匙,成为第二任守陵人。但是,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邵国敏依然会到陵园里看一看、转一转。

  老兵与烈士永远相伴

  60岁的孙孝刚也曾上过战场,亲眼目睹两名战友牺牲。在他眼里,邵国敏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人。

  接手曹集镇烈士陵园守护工作4年来,他按照邵国敏的要求,每天按时到陵园打扫卫生,修剪草木,擦拭墓碑,整理道路……

  每当有干部、群众、学生前来祭扫,他还会把邵国敏邀请过来,请他讲述守陵的故事。

  孙孝刚说,每当有中小学生来烈士陵园祭扫时,邵国敏都特别高兴,说话的音量也会大不少。他把“郭圩孜惨案”的经过讲解得十分细致,同时还讲述一些自己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历。

  每当此时,老人的言辞会变得恳切,很多时候眼含泪水,他希望孩子们能铭记这些烈士的姓名,传承红色基因。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现场讲解,60多年来至少有1500场次。

  2025年元旦即将到来,届时会有很多群众、学生前来参观,但是,孙孝刚再也无法邀请邵国敏老人到场讲解了。“没有了老人家在场,我不知道能否把烈士们的事迹讲述得那样细致、生动。”

  孙孝刚回忆过往时,邵富恩看着烈士陵园里的一座座石碑默默不语,心里有些愧疚。

  他说,12位烈士安葬时都是土坟堆,遇到暴雨冲刷,极易损毁,姓名等相关资料也不完整。上世纪80年代,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父亲用石头重新修建了墓碑,并在石碑上刻了烈士的姓名、祖籍等,烈士们从此有了墓志铭。

  为了修建这些墓碑,邵国敏拉着架子车到河南省固始县陈集镇购买石材。每块石碑重150多公斤,邵国敏分5次拉了回来。

  邵国敏生前想让儿子接下烈士陵园的钥匙,成为第二任守陵人。但是,作为一个农民,邵富恩要外出务工,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无法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

  邵富恩觉得,自己在这件事上对不住父亲。

  12月28日,办完父亲的后事,邵富恩站在墓地向曹集镇烈士陵园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陵园里的苍松翠柏以及高高矗立的纪念碑。

  随后,邵富恩又去了烈士陵园,这里也可以看到父亲的墓地。一位老兵与12位烈士就这样永远相伴。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