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时节,阜南蒙洼蓄洪区的冬芡实迎来丰收。12月11日,记者在曹集镇万亩芡实种植基地看到,宽阔的水面上,十几艘采收船来回穿梭,伴随着机械轰鸣声,沉在水底的芡实老果在吸力作用下进入采收船,经脱粒、冲洗、过滤后,形似一颗颗黑珍珠的芡实老果装入筐中,格外喜人。 “中秋采鲜籽,入冬收老果。”种植大户陈明告诉记者,种植芡实,一般每年10月份人工采收打捞鲜果,该采收模式成本高、效率低。“我们不同于传统采收,而是等到初冬时节,待漂浮在水面的芡实果完全成熟落入水底后,才开始用机器采收,每艘船每天可采收5000斤左右,大大节省了采收成本。”陈明介绍。 看着颗粒饱满的芡实,陈明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2018年,他在阜南蒙洼地区实地考察,发现这里水资源丰富、适合芡实生长,便在曹集镇南街、东郢、程郢3个社区流转7000多亩地种植芡实。如今,芡实产业发展稳定,平均亩产600多斤,每斤可卖到5.2元,扣除地租、人工等费用,一亩约有千元纯收益。“用好自然条件,尊重科学规律,我对芡实产业发展有信心。”陈明说。 芡实产业是阜南县积极发展生态适应性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阜南县蒙洼地区变“水患”为“水利”,结合资源特点,做强特色产业,走出一条人水和谐的生态适应性特色农业之路。目前,当地以芡实、莲藕为主的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达4.5万亩,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还带动周边农民流转土地后就近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芡实基地负责打包的刘兰英就是受益群众之一。她给记者算了笔增收账:“土地流转一亩地一年收入800元,家里有7亩多地,农忙时在基地里干点杂活,一天有几十块钱收入,一年下来,增收万把块钱不是问题。” 曹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提升适应性产业质效,在引导种植大户种植新品优质芡实的同时,延伸芡实产业链,积极研发芡实粥、芡实酒、芡实露、芡实糕等特色产品,提升芡实的附加值,并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推动芡实产业高质量发展。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