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听老兵讲述参与国防建设的往事

2024-11-26 09:43| 编辑: 刘黎 | 查看: 993|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任刚 特约摄影 田鋆生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11月23日下午,在阜南县鹿城镇六里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义工李玉矿等人带着慰问品前往社区居民、七旬老兵王献文家中,听老人讲述50多年前参与国防工程建设的隐秘往事。
  

  王献文(中)讲述当年的故事
  
  地图上消失的神秘小镇
  
  1970年底,21岁的阜南县城郊乡六里村青年王献文参军入伍。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王献文乘坐汽车前往南京浦口,与来自各地的战友们会合后,一同乘坐轮船抵达涪陵,再换乘汽车到达部队驻地。
  
  到达新兵连后,经过一个月的新兵集训,王献文才得知自己服役的部队名称——人民解放军工程兵54师工程兵建筑第125团,即8342部队。该部队成立于1961年5月,下辖5个团,拥有2万余人,是直属于中央军委的特种工程兵部队,长期负责国家重点国防工程建设项目。
  
  1967年,8342部队根据最高指令,秘密移防至四川省涪陵区白涛镇,承担了地下核工程——816工程最为艰巨的洞体开挖任务。自部队驻防之日起,出于保密需要,白涛镇这一地点便从中国地图上消失。
  
  在新中国历史上,816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据解密资料显示,2010年4月,这座由6万人耗时17年建造、被誉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816地下核工程,作为旅游景点向社会开放。与众多上世纪的三线工程一样,816工程至1984年停建时,已挖掘出总长超过24公里的庞大地下工程,洞厅高79.6米,拱顶跨高31.2米。
  
  目睹副班长施工时牺牲
  
  如今的涪陵区白涛街道外,一条水泥路蜿蜒数公里,通向群山深处一个叫“一碗水”的地方。这里有一座烈士陵园,静静矗立着76块墓碑,墓主人平均年龄只有21岁。
  
  王献文的战友别道遂,便是这76位烈士之一。
  
  结束新兵集训后,王献文被分配到连队担任司号员,半年后因身体不适住院治疗。痊愈后,他又被调至连队担任器材员,为施工单位分发安全帽、工作服、雨衣、炸药、雷管等物品。两年后,王献文被提拔为通讯班长,负责协调内勤及外勤等工作。
  
  在莽莽群山中挖山洞、修路,施工时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但在高涨的革命热情鼓舞下,战士们的积极性很高,没有丝毫怨言,施工中奋勇争先。
  
  有一次,爆破班副班长、湖北籍战士别道遂在交接班时,发现接班的一名同志身体不适,便顶替他继续工作。在实施爆破作业时出现了哑炮,别道遂主动请求排险。王献文亲眼目睹了排险过程中哑炮突然爆炸,别道遂因此光荣牺牲。
  
  王献文表示,由于部队的特殊性及国防建设保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别道遂等牺牲的战友们只是默默长眠于大山之中,“名字无人知晓,功绩与世长存。”
  
  传承爱党爱国优良传统
  
  出身贫苦的王献文见不得浪费。他带领战士们建起临时猪圈,找来废旧的探照灯壳作猪食槽,搜集每天的剩饭喂猪。四个月内,他共喂养了18头育肥猪,有效改善了部队伙食。
  
  一次部队拉练时,王献文带领两名战士夜间巡逻,发现有人企图偷盗部队电话线。他果断上前制止,保护了部队财产免受损失,也因此受到部队嘉奖。由于表现突出,1972年,王献文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年4月,王献文跟随部队移防天津,参与建设另一处国防工程(张贵庄机场)。期间,他还经历了唐山大地震抢险救灾任务。1978年,王献文转业回到家乡阜南。
  
  在王献文的影响下,家人都对党和部队充满感情。1998年,王献文的大儿子王云峰入伍,在部队表现突出并考取军校,后因公牺牲。小儿子王海峰也主动报名参军,如今已转业回到家乡工作。
  
  对于老兵王献文的过往经历,义工李玉矿感慨良多。“老兵们为国防建设奉献了青春,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做点事,将爱国爱党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李玉矿说。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