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淮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提炼总结淮河流域饮食文化特性,对于进一步认识、发展淮河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与日常饮食相比,历史上淮河流域礼仪习俗与岁时习俗中的饮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淮河流域饮食习俗同一性特征 礼仪习俗的饮食同一性。“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出生、成人、结婚和死亡,构成了传统中国社会人生的四大重要节点,每个阶段皆伴随有特定的礼仪仪式。于淮河流域而言,尤以婚礼和丧礼最为盛大且繁复,其中的饮食活动和文化内涵值得关注。 婚礼习俗中的饮食大体可分为赠送食物(男方向女方赠送食物、亲朋参加婚礼馈赠食物等)和宴饮两大类。婚前男方向女方赠送的羊、酒等皆是必送之物。亲朋携带食物参加婚礼,俗称“送饭”,具体“皆以烧饼、挂面之类来送饭”。宴饮是婚时男方款待亲朋必不可少的环节,“每席碟十三、碗十,仍以酒、馍为大宗”。婚后次日,女方家人要向新娘馈食三日,“女家具脯馔或果品来送饭,曰‘餪饭’”。这三天被称作“看六”“看九”“看十二”。 岁时习俗的饮食同一性。淮河流域每月逢重要岁时节日,皆有与饮食相关的内容。一月:初一这天以酒食款待客人;十五日食元宵。二月:立春日吃春饼。三月:三日寒食节吃冷食;清明日携酒郊游。四月:立夏日在郊外宴饮。五月:端午节吃角黍(粽子)、凉糕,饮艾酒。六月:六日吃炒面、酿造醋酱。七月:七日乞巧节,女性供奉新鲜瓜果乞巧。八月:十五日吃月饼并饮酒。九月:九日饮菊花酒。十月:农家设酒宴请帮忙的农工。十一月:冬至布置酒席,聚会宴饮。十二月:八日喝粥;二十三日,祭祀灶神、粘糖稀;除夕,男女老幼齐聚守岁宴饮。 淮河流域饮食习俗差异性特征 饮食习俗的具体差异性。婚礼中的饮食如“奠雁礼”中所需的“雁”,多由鸡鸭鹅代替。其中,用鹅代替的有安徽阜阳、山东曲阜等地;用鸡或者鹅代替的有山东单县等地;用鸭或者鹅代替的有河南项城、河南商水等地。还有的如河南太康,在男家送过去“鹅或雄鸡后”,女家需“以鹅与鸡配之”。 饮食的具体差异在岁时习俗里也有体现。正月里,俗称“破五”的初五这天,有的地区有吃蒸糕习俗;俗称“人日”的初七这天,有的地区需要采白菜、萝卜等七种野菜,“和豆末煮熟之,谓之‘人七菜’”。还有如二月二日,有的地区称作“土谷神生日”,需要供奉炒豆、素面。十二月八日,大多数地区食用的粥为腊八粥,而山东临沂则食七宝粥。 饮食习俗的阶层差异性。淮河流域饮食习俗的阶层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富贵之家与贫困之家的饮食差异。在日常饮食方面:对于主食,富家多食麦,贫者多食高粱;对于荤食,鸡、鸭、鱼、猪、牛、羊等为富者常食之物,贫者则偶一食之。招待客人时,富家会安排“八大碗”,以示重视和讲究,一般家庭弄三五个菜,也不失体面,能说得过去。婚礼中赠送的食物也有所不同:男方家境富裕,赠送礼物时需备两羊、四份酒和八份礼盒;家境一般的,只需备两份酒和四份礼盒;家境贫寒者,只得用少许金钱来代替。另一方面,是士大夫与一般民众的饮食差异。在传统社会,士大夫阶层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严格遵循礼仪制度要求。于丧礼而言,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的士大夫家庭会依据朱熹改定的《家礼》等施行,但对一般民众而言,却不必完全遵循《家礼》,容易受所处社会奢靡风习的影响,违背所谓的礼制。 挖掘淮河流域饮食习俗文化意蕴 淮河流域礼仪习俗与岁时习俗中的饮食与人们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饱腹的需求不同,形成了淮河流域独特的饮食活动,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与文化意蕴。 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婚礼习俗中的饮食选择多有着美好寓意,寄托了人们对新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奠雁礼”中的大雁,又称鸿雁。婚礼习俗中的“奠雁礼”,便是取大雁归有时、上下有序、忠诚于配偶之意。夫妻拜天地所喝之合卺酒亦有着美好的寓意。“卺”指的是民间所食用的一种瓠瓜,所谓“合卺”是指把一只卺剖切成两半,卺中盛酒,夫妻各饮一卺以醑,“合卺而醑”,寓意夫妻二人要同甘共苦。又如定婚换柬帖时,赠送盐、艾、麸子等物,取其谐音,谓有缘、相爱、有福气之意。还有如河南夏邑迎亲时,“女至婿门,授以宝瓶抱之,中注五谷”。寓意生活和美,五谷丰登。 表达孝道与缅怀先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丧礼习俗中的饮食活动,多表达孝道与缅怀逝者的文化意蕴。包括皖北地区在内,不少地方有为逝者送行的风俗,出殡之前,亲属需抬一纸轿,“同时备一木桶,内充少许剩余饭汤,令子女四人架之随轿而行,沿途将饭汤随在撒于路上……谓先人初次入阴,人生地疏,先施路鬼饭汤”。除丧礼外,在岁时节日如清明、中元、除夕等,其他节日如忌日、生忌等都要祭奠逝者,甚至有家庙者还要在家庙举行春秋祭礼。通过这些饮食礼仪表达孝道,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祭祀时祭台上会摆放祭品,供先人享用,祭祀之后还会“共享祭品”,有希望得到先人护佑之意。 体现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时食是淮河流域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行羔、豚、膳、膏、香之类是也”。简言之,就是遵循自然时节交替在不同季节食用不同食物。淮河流域地区的祭祀及岁时习俗中皆有时食的出现。祭祀中的饮食主要体现在以时食祭祀上。“考淮俗之祭,除忌日及扫墓外,余皆俗节荐以时食。”河南夏邑“祭品各供时鲜”,江苏涟水也用时品祭祀,“中元、下元、冬暮夜、除夕祭于家,荐用时品”等。 时食在岁时习俗中也有很多体现。例如,关于岁时酒类饮用,便是人们遵循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淮河流域很多地区饮酒成习,与日常饮酒的随意性不同,在不同岁时需饮相应的节令酒,如元旦饮用椒柏酒,立春饮用春酒,春分饮用春分酒,端午饮用雄黄酒、艾酒,重阳饮用菊花酒等。这些不同种类的酒是人们在日常实践中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酿制而成的。九月饮用的菊花酒便是很好的例子。传统中医学认为,菊花药性甘寒微苦,有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之功。现代药理学也检测出菊花中含有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黄酮类、菊甙、腺嘌呤、绿原酸、挥发油等多种物质,饮用菊花酒对人体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胆固醇代谢具有一定保健作用。可见,这种遵循时令的饮食是淮河流域民众充分利用自然规律的结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养生之道和朴素思想。 (作者单位: 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