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报道了阜城东城墙景观岛开放的消息。以河为界,这一片区东侧为东关美食街一带,目前隶属于颍泉区;西侧则隶属于颍州区。东城墙景观岛的位置,正是颍州古城东门遗址所在。 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故事呢?记者进行了采访。 东城墙景观岛上的仿古建筑 建于明正德年间 说到颍州古城东门,就不得不简要了解一下颍州古城的历史沿革。 原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邓建设介绍,阜阳古称颍州,明代以前分为南北二城。清《阜阳县志》记载,阜阳为“汉汝阴县故城,历代因之”,宋时移建于东南,明洪武年间重筑。北门额曰“承恩”,月城东门曰“达雅”,西门曰“通汴”,鼓楼为旧南门,小东门位于金鸡嘴,小西门曰“望湖”。 明万历二年,筑南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经孙磐、曾大显两任兵备佥事的努力,颍州的南北二城终于相连为一城。北门依旧,东西南三门均在新城,东门曰“宜阳”,西门曰“宜秋”,南门曰“迎薰”。 颍州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明代颍州古城东门被称为“大东门”,这是相对于北城的“小东门(现北城小学东侧)”而言的。明嘉靖十五年《颍州志》记载:“宜阳,即东门楼;迎晖,东月城楼(瓮城)。”“晖”即阳光,泛指光辉。“迎晖”与“宜阳”相互映衬,两座高耸的门楼与文雅的门额共同构成了大东门的古雅景致。 位置重要,见证市井繁华 1982年,摄影师王坦庵先生根据记忆绘制的《阜城旧貌图》中,《颍州古迹》跋文描述了颍州东门的情况:清代乃宜阳门,位于颍河之西三里之许,门分内外两楼,中为翁圈,内有铁坊、粮坊、豆坊。关帝庙中有关公、周仓塑像。每逢节日,多有信徒叩拜。50年前,有名僧伦斋主持,后由徒秉初、霞彩主持。1935年日本侵华后,遭轰炸破拆无存。城墙置一门铜炮,重约两千斤,行人至此,老者摸,少者骑,磨得发光,后随城墙拆除而消失。 据介绍,宜阳门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明时,从东城墙宜阳门进入大十字街,北侧自东向西依次有颍州按察分司兵备道署衙、巡按御史行台(南察院)、孔庙、广积仓等重要建筑。东城墙大东门南护城河外,有东门总铺,驻有铺兵,负责向四方步递军政公文,保持着情报传递和通讯联络畅通无阻。东城墙城池防线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清雍正十三年七月(1735年8月),升直隶颍州为颍州府。此前东门内大街仍沿袭明末清初布局。颍州升府后,府衙设在原兵备道。此后,东门及东关的地位也随之提升,此处市井更加繁荣。 1939年被拆除 1928年4月9日凌晨,中共皖北特委领导的阜阳“四九”起义爆发。起义部队通过内应首先占领了大东门,这里一时成为双方攻守争夺的重点,不少起义官兵血洒大东门。 民国27年(1938年)5月,阜阳城遭日寇飞机轰炸,东门及瓮城受损。翌年(1939年)11月,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拆城墙,阜阳大东门及瓮城被拆除。 解放战争时期,在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和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的推动下,解放军先后三次攻打阜城。其中,1948年3月底第三次攻打最为激烈,史称阜阳战役。解放军曾与敌军在东关展开拉锯战。 阜阳城解放后,通向东门的东大街改称为民主路。 “颍州古城东门是阜阳‘四九’起义攻打城池的主战场,也是阜阳战役的主战场。这里流淌过许多革命烈士的鲜血,承载着光荣的红色历史文化传统。希望把此处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两侧树立阜阳‘四九’起义和阜阳战役两块纪念碑,让人们在游览之际,能够感受到红色教育,增强爱国之情。”相关人士表示。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