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汉石雕天禄出自艾亭古城

2024-10-10 08:46| 编辑: 刘黎 | 查看: 376| 评论: 0|原作者: 通讯员 于亚东|来自: 阜阳日报

  1985年,临泉县出土一件“四不像”石兽——天禄。后经国家一级文物巡回鉴定组鉴定,这件石雕天禄为东汉时期文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因全国出土较完整的天禄数量较少,这件石雕天禄弥足珍贵,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分封制、丧葬风俗和各阶层等级划分等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
  
  雕刻生动逼真
  
  1985年,临泉县艾亭区腰庄乡腰庄村(现陶老乡腰庄村)村民在村庄南边挖排水沟时,发现了这件石雕天禄。村民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称之为“四不象”。接报后,临泉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及时赶到现场察看,后将该文物征集入博物馆。为感谢当地村民,有关部门为腰庄村民购买了2吨化肥。
  
  该石兽长182厘米,高120厘米,重约1吨;头类狮,身类犬,嘴大牙锐,下颚有一束胡须,头顶一独角下垂,双目圆睁,面目狰狞;身有双翼,四爪抓地,右前爪抓一怪物;长尾撑地,形成5个支点;整体雕刻在一块长条形石板上,大有一跃而腾之势,呈现凶猛、警觉及不可冒犯的神态。雕刻者着力用阴线加浮雕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把石兽雕刻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文物工作人员查找资料发现,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载:“乌弋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师子(狮子)、犀牛。”三国曹魏时期学者孟康注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天禄),两角者或为辟邪。”根据多种历史文献记载,最终确认这件石兽为天禄。
  
  1994年,经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组成的国家一级文物巡回鉴定组鉴定,这件石雕天禄为东汉时期文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东汉石雕天禄
  
  天禄与辟邪流行于两汉与南朝
  
  天禄、辟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有辟邪、守护、吉祥、平安、高贵、尊严等精神内涵。天禄,与“天命”和“禄位”有关,谓能“祓除不祥、永绥百禄”;辟邪,顾名思义,可以“攘除灾难、辟邪除凶”。自汉代起,古人把石雕天禄、辟邪放置于墓前,既有祈护墓葬永安之意,也作为墓主人升仙的坐骑,寄托了古人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天禄与辟邪通常一同出现,流行于两汉与南朝。
  
  有学者认为,天禄、辟邪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动物的崇拜。“天禄”与“天鹿”谐音,禄者高官厚禄也。后来,天禄又演变成貔貅,成为招财进宝的神兽,在两晋青铜器和青瓷上及南朝画像砖上都出现过;唐宋时普及至民间,人们用铜、金、玉等各种材质制成摆件或佩饰。
  
  秦汉以后,统治者为抬高自己身份,都在先人墓前雕刻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凶猛动物,象征着守卫者,对盗墓者形成心理恐吓,并防止魑魅魍魉侵扰先人的灵魂。天禄、辟邪往往被布置在祠堂或祠庙等人们祭拜的场所前,或成对出现在墓前的路两旁。
  
  这件文物弥足珍贵
  
  秦汉时期,在今天的临泉县艾亭镇及周边是否有王侯封国等,至今未发现文献记载。但清代光绪年间的《安徽舆图表说》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艾亭曾置财丘郡。
  
  这件石雕天禄出土地的西北约80米处,有一圆形封土堆。据年长的村民介绍,这个土堆原有十几米高,经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次土地平整,土堆逐步变小,但现仍高出地面四五米。当年平整土地时,挖出很多带各种纹饰的墓砖,还有铜器、玉器及大量陶鸡、陶狗、陶猪等冥器,因当时百姓没有文物知识和保护意识,捡出来后又填进了沟里。文物工作人员分析认为,此封土堆应是高规格的汉代墓冢。这件石雕天禄很可能是此墓主人的镇墓兽。
  
  经过勘查,艾亭古城址面积达3.2平方公里,多年来出土过不少珍贵文物。以前,当地部分民房墙上垒砌的砖很多是带有各种纹饰和铭文的汉代墓砖。艾亭古城内的东南角,有一座高约20米的方形土墩,民间传说是邓艾屯田遗留的点将台。从土墩里拣出的遗物标本来看,可以确认此土墩系汉代堆积形成的高台地。明清时期,当地人在此建庙,所以这里又称“台子寺”。
  
  同时,艾亭古城西护城河外是李庄战汉时期的古遗址,遗址西1公里处有“双冢”汉墓。古城西北3公里处是新石器时期的九槐遗址,东北3公里是出土“秦量诏版”的秦墓,东南约3公里处便是腰庄出土石雕天禄的汉墓。无论从古城的面积,还是城内外的文化堆积和遗迹分布情况来看,都充分说明艾亭在东汉时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临泉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全国出土较完整的天禄数量较少,因此这件石雕天禄弥足珍贵,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分封制、丧葬风俗以及各阶层等级划分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