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条人民路。 但阜城人民路在阜阳人心中有着特别的地位:它记录了岁月变迁,见证着新中国成立以来阜阳城区发展,更诠释着阜城的发展速度。 一路“抻”开阜阳城 今年91岁的杨士俊是一名老阜城人,仅在人民路南侧的惠泉社区就居住了30多年,时常还会念叨起“乡下”的生活。他年轻时的阜阳城还很小,“出了东门,都是菜地,可不就是乡下?”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百废待兴,阜阳地区没有实力在市政建设上投资,城市还延续着此前的规模。“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恢复,阜阳经济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原有老城区不再适应发展需要。1955年,城建部门筹划在阜城鼓楼与三里湾颍河坝之间修建人民路。当年建成的人民路像一条胳膊,“抻”开了城市格局。 杨士俊的记忆里,最先从老城区搬到人民路的是阜阳县委。那时他在大田集工作,经常到阜阳县委大院开会。“最开始只有县委大院里有房子,出了大院还是菜地。”慢慢地,阜阳一中、新华书店等从老城区搬到人民路上,阜阳地区博物馆、人民广场观礼台、人民电影院、颍河旅社等新建筑相继建成。 上世纪50年代的阜城人民路。贾振忠 摄 1992年之后,杨士俊的工作、生活场景基本都在人民路上。“修路时政府很有远见。”杨士俊回忆,人民路开建时就留有现在这样宽的距离,只是当时路面窄,两边种了梧桐树,建了绿化带。“人民路上的梧桐树有‘五六把粗’,遮风挡雨,很舒服。” 1972年,阜阳第一条公交线路开通,从鼓楼出发,沿人民路驶向火车站。人民路作为进出阜阳城区主干道的作用更加凸显。 1988年,19岁的山东姑娘孙九青跟随父母来到阜阳,通过考试入职公交公司,成为1路主干线的一名公交车乘务员。“那时候条件虽然艰苦,但干劲儿很足。”孙九青回忆,当时的人民路只有中间是马路,两侧人行道还是泥浆路,公交公司的调度站也简陋,冬天漏雨漏风,很冷,但公交车里永远热火朝天,车厢挤满乘客,有时卖票都来不及。 人民路建成后经历过几次大改造、大提升。1957年,铺筑砂礓;1963年至1965年,利用新技术对路面进行大规模改造提升;1985年至1986年,路面改为水泥铺装,同时完成配套工程,区分快慢车道和人行道,路面下敷设下水道;1994年,人民路与颍州路交口的人行天桥建成;2008年,人民路西延至西三环路;2011年,人民路车行道由水泥路面改为沥青路面……到今天,人民路西接霞光大道、东至河滨中路,横贯阜城东西,全长7453米。 路变长了、城市变大了,公交线路增多、公交车升级换代多轮,城乡之间也实现了公交一体化……孙九青退休时,已经把阜阳当作自己的故乡,赶上外地的朋友来阜阳,她都要驱车带他们逛遍新老城区。 9月27日,航拍的阜城人民路。全媒体记者 庞诚 摄 一路兴起繁华地 “终于又吃上这一口!”国庆长假将至,不少提前返乡的阜阳游子来到位于人民中路的田三卷馍店打卡。 “这是田三卷馍的第一家门店。”已经在全市开了50家门店的田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田海,于2021年重新装修了人民路店。他说:“想让走出去的阜阳人,回来还能找到老地方,吃上老味道。” 1988年,家住颍州西湖旁的田海出来讨生活。“那时不少人出远门打工,我就想到阜阳城去。”田海来到他认为的“阜阳城的中心”——人民路。 彼时的人民路配得上田海的评价和选择。1983年2月7日,筹划多年的阜阳市百货大楼开业,还没来得及剪彩,玻璃就被热情的购物人群挤烂了几块。之后,国贸、千百意等大型百货商场陆续在人民路上兴起。“别说堵不堵车了,人在路上走着都挤!”田海说,那时的人民路真正是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 一穷二白的田海来到人民路,从提篮叫卖到倒腾流动摊点、设置固定摊位,再到1997年在人民路上租下一间门面,开了第一家田三卷馍门店。“真来对了!在提篮叫卖时,一天的营业额就抵得上当时一般公务员两个月的工资。” “生意是好,但我不把卷馍当生意,而是当事业来做。”从1988年进城到1997年开门店,10年间田海在人民路上的各个巷子里租过17次房子。辗转奔波间,田海感受着人民路的繁华与变迁,也在这里接受了许多照拂和鼓舞。“要做让大家都放心的食品。”田海立志要把阜阳特色美食做出样子、做出品牌。 进入新世纪,随着浙江商贸城、温州街、香港财富广场出现,人民路的商业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田三卷馍也一步一个脚印从人民路走向奎星路、火车站等地。 2015年以后,随着城南新区建设有序推进,颍州万达等商圈兴起,人民路的热闹繁华有所“降温”。当初人民路上的弄潮儿如田海者,则继续乘风破浪,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路安居好日子 退休11年,谢丽芳还像上班一样,生活忙碌而充实。协助社区工作、组织文化活动、帮邻居接娃看作业……穿着志愿者红马甲的谢丽芳每天活跃在惠泉社区。 “在这里住了50多年,街坊邻居都很亲。”在谢丽芳眼里,无论从前还是现在,人民路都是最方便、最宜居、最有人情味儿的地方。年轻时,谢丽芳在县委大院工作,后来工作地点变到国贸大楼、一道河路。“住在人民路上,去哪儿都方便,近一点步行,远一点坐公交。”谢丽芳说,她从没有为出行发愁,即使现在上了年纪,出门买菜、洗澡、遛弯、看书还是很方便。 75岁的胡振亚接过谢丽芳的话茬,讲起充满年代感的故事。“这一带一开始是草房,后来是瓦房,到最后才有了楼房。”胡振亚还说了一句顺口溜:“‘一中的楼、二中的树’,那时候没有楼,阜阳一中有栋两层教学楼,那都是鲜亮排场的。” 1981年,胡振亚转业分配到阜阳县委工作,住在县委院的宿舍里。“就两间小房,院子里都是泥巴路,最难受的是夏天湿气大,屋里老有黏虫。”胡振亚和家人在宿舍里住了很多年。1996年,阜阳撤地设市,市委动议改造老县委院。 “可费了大事!”杨士俊在惠泉社区成立时担任居委会主任,清楚记得其中曲折。“市里成立了开发领导小组,开了好多次专题会,我们社区跟好几拨开发商谈过。”杨士俊回忆,在充分尊重居民意见、充分动员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曾经的老县委大院分三期完成改造开发,这才有了现在的惠泉社区。 2007年,胡振亚作为第三期还原安置居民搬进新房。“从原来两间瓦房到现在9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多得劲!”如今新房已经不新,胡振亚依然很满意。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惠泉社区楼房立面、道路、绿化、电线都陆续做了翻新整修,还新建了充电车棚等。“最开始这院里只有32辆小汽车,现在有400多辆。那咱也弄得整整齐齐。”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82岁的张俊兰积极热忱、行动迅速,出了不少力,自然为社区的新变化感到自豪。 近年来,人民路沿街的楼宇商铺和背街小巷、广场、农贸市场都陆续整修、改造,整条路变得更宽敞整洁,沿路还增加了几处公园、游园,居住在此的居民觉得幸福更胜从前。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