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一线通南北 一脉连古今

2024-8-8 10:15|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3226|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8月7日傍晚拍摄的阜阳市解放路 特约摄影 纪红军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也引起了各地对城市“中轴线”的探讨。

  在阜城,有这样两条路,一脉相承,如同一条“脊梁”,在这个千年古城中联通南北、承接古今——它们便是解放路、颍淮大道。全程近14公里的路线成为阜阳文史界相关学者、专家以及众多市民心中的“中轴线”。

  历经沧桑岁月,阜城的“中轴线”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对城市发展又起到了何种作用?连日来,记者沿着解放路,一路向南至颍淮大道,探寻这条线的古往今来、繁华记忆和未来之路……

  解放路

  阜阳老城的“中轴线”便是解放路。昔日,这条路既是阜阳城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一代代阜阳人购物休闲娱乐的聚集地。在岁月的流逝中,它见证着城市的成长,也承载着城市的记忆。

  老城“中轴线”

  “解放路,北起泉河岸边,南至临泉路,长1925米,一般意义上被认为是阜城老城的‘中轴线’。”阜阳著名文史专家、原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邓建设说。

  说到这条路,就不能不说阜城的演变。“阜阳古称颍州,明代以前分为南北二城。”邓建设说。据《阜阳县志》记载,阜阳旧城于明洪武年间改建为砖城,使南北城合为一环。旧城有南北、东西主街两条,南北主街即为今解放路。

昔日解放北路(资料图) 刘成 供图


  “据明·正德六年(1511)《颍州志》,在南北二城连成一体之前,两城之间的道路就已相通,就是如今的阜城解放路。”邓建设介绍。

  至民国时期,解放路被由北而南分成三段:北门大街,由县城北门起,至鼓楼止;鼓楼大街,由鼓楼起,至大隅首止;南门大街,由大隅首起,至南门止。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仍统称其为南北大街。

  新中国成立后,南北大街更名为解放街,亦将之由北而南分作三段,改北门大街为解放北大街,改鼓楼大街为解放中大街,改南门大街为解放南大街。至1974年,解放街改称为解放路。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在解放中路建古商城。

  “现在阜阳人口中的‘解放北大街’‘古商城’‘阜信大街’,就是解放北路、解放中路和解放南路的俗称。”致力于阜阳城市文化研究的学者张卫钧说。

  他介绍,解放北路所在的北城一带,宋代以来是州衙驻地,后来清雍正十三年州升为府,新设阜阳县,州衙改为县衙,新的府衙迁至东门内府院巷。如今,来到解放北路一带,还能看到建于明代的颍川卫署、清代义仓、城隍庙等建筑。

  而在解放中路,也就是古商城一带,历史上还曾有文庙、颍州通判衙门、游击衙门、御史行台、贡院等建筑。

  解放南路所在的南城一带,大隅首、小隅首、王街口等至今仍热闹不已。曾经,那里居住着老阜城的宁家、李家、丁家、王家、赵家、鹿家等大家族,至今仍有宁隽元(曾参加革命组织华兴会,捐资创立阜阳师范传习所等,五四运动时因支持进步学生被称为“铁棍将军”)故居等遗存。

  历经数百年的繁华

  如今,虽然一部分居民已经搬离,但解放路的喧闹依旧还在。

  “自明代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解放路都是阜阳城中最繁华、最热闹的街道。”邓建设介绍。

  明朝末年至清朝,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山西、陕西的多个商人相继来到阜阳投资。解放路因北接泉河码头,成为他们的主要落脚点,因此当时的商行、货栈、作坊鳞次栉比。

  民国时期,阜阳城周边地区所需的洋油、洋烟、洋布、洋火、粮食、油料、生资、棉麻及建筑材料等,大部分在此汇集发出。

  首饰业、杂货业亦多集中于此。如上世纪二十年代,曾任安徽、阜阳商会会长的阜阳富商潘慎五在此开设潘永兴公司,声震一时;1929年,山西商人霍蕴年在此开设蕴泰酱园,留名至今。

  尤其是1916年河南周口的庞氏在此开办了裕昌祥果品店,虽已时过百年,至今依然还在经营,裕昌祥月饼也和解放路紧密联系在一起。每年的中秋节前,店里一开炉,便引来多方老食客。掌柜庞军夫妻俩,就要在店里忙活多日。

  而大隅首地处南城中心,得陆路交通之利,又东邻府衙、文庙,贴近政治、文化中心,在清代既是富户豪绅青睐之处也是商家心仪之地。

  “浴火重生”

  “四月二十五,轰炸颍州府,房子都烧光,全城变焦土……”这首民谣,至今仍有一些市民还依稀记得。

  民谣中描述的,便是1938年5月阜阳城惨遭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当时城内街区一片焦土,鼓楼也被炸坏。

  事情远没有结束。1939年,南京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拆城,强行将阜阳旧城城墙、城门、敌楼全部拆除,后经群众要求,只留下三蓬塔。

  直到解放后,这条路再次迎来新生。1954年,为了让汽车通行,政府对解放街进行了拓宽,达到20米。当时,曾经的鼓楼因占据路中被拆。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将解放街石板路面改为沙石路面;上世纪七十年代,又改为柏油路面。

  而鼓楼拆除后,在原地建的鼓楼广场则承接了之前的繁荣,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仍是说唱、杂耍艺人献技之地,自然也是民众的休闲娱乐之地。

  “曾经这条路上有三处标志性建筑:北门、鼓楼、南门,遗憾的是现在都已消失,仅留地名。”邓建设介绍。

  但繁华在这条路上仍在延续。1964年,当时的阜阳百货公司在此建起占地500平方米的门市部,被大家称之为“大店”,成为一个时期阜城人逛街的重要去处。直到现在,很多老阜城人依旧对“大店”记忆深刻。

  1997年,我市改造城市主次干道时,还对解放路以及附近的几条小街巷进行了改建。2021年11月15日上午,解放北路泉河大桥正式通车。它的通车,使老城区和泉北过泉河又多一条便捷通道。“不仅过河便利了,桥上还建的有景观廊道,晚上可以来桥上赏景。”在附近居住的张先生说。

  如今,解放路已经修成沥青路面,不少过去的老店铺依然存在,成为老城区一个“逛吃”的好地方。伴着夕阳,前去逛逛,走在老街上,触摸老墙岁月留下的斑驳,寻觅多年不变的味道,畅听曾经的故事,或许就能感受到老城的魅力。

  颍淮大道

  如果说,解放路是老城“中轴线”,那么与之相连的颍淮大道就是市民心中新城的“中轴线”。这条大道的前身就是阜王路,这条路对于阜阳的发展也起到了弥足重要的作用。如今的颍淮大道,更是一路向南,成为市城南新区的“城市空间轴”和“商业轴”。


  曾经的“阜王路”

  ‘阜王路’这个名字源自阜阳至焦陂公路上一家名为‘王店’的过路店。”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李援朝介绍。据《阜阳县地名录》《阜阳县集镇小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此处是阜阳至焦陂的过路店。有王姓人家在此开饭店、粮坊、杂货店,1940年兴集,故名王店。

  历史上,从阜阳至焦陂镇有两条平行的路。一条是陆路,出了颍州古城南门,跨过架在护城河上的南关吊桥,径直向南是一条通往南部重镇焦陂的支线道路,还可向南延伸至今阜南县中岗镇;另一条是水路,从阜城南护城河畔的城关码头(今临泉路一线),沿着通商古运河(今中清河)直达焦陂镇。

  李援朝介绍,解放前的阜阳旧志未见有“阜王路”的称呼。民国有“阜中公路”的名称,是一条从阜阳南城至王店、焦陂集、张集、井店子、中村集的砖渣道路,全长约40公里、宽8米。阜阳至王店是其中的一段。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下令“扒公路”防御侵犯,期间便将“阜中公路”毁坏。

  据《阜阳县交通志》记载,直到1958年至1964年间,相关资料才陆续出现“阜王路”这一路段的正式名称。据《阜阳县志》记载,阜王路于1951年建成。

  跟城市一起“长大”

  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阜王路,解放后曾被多次整修。渐渐成形后,从阜城南门出发,到王店镇约9.6公里。

  1964年,阜王路加铺3米宽砂礓路面,1977年改砂礓路面为碴油路面。

  “过去,把一条土路改造成砖渣路或砂礓路是一项艰难的工程。”李援朝介绍,阜阳缺少石料,用石子铺路造价高。但群众蕴藏着无穷智慧,经过探索试验,采取就地取材,用砂礓铺路。

  但埋在泥土里的砂礓是有限的,寻找和挖掘出来颇费工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曾多次发布通知,每立方收购价为3至7元,发动5万余人结合水利工程开展边挖沟边拾砂礓运动。1963年3月,分配给当时的王店区王店乡120立方米砂礓任务,到了预定的5月也只完成了80.9立方米。“由此可见,当年修一条砂礓公路是多么困难。”李援朝说。

  据《阜阳地区志》记载,1970年后,砂礓路渣油表处理的做法在全区推开。阜王路改砂礓路面为碴油路面,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改造的,于1977年完成。

  1984年,阜王路拓宽路基为12米,经王店可达阜南许堂等地。

  “阜王路成为城市干道,路面进一步改善与向南延伸,源于阜城的几次建设。”李援朝介绍。

  解放初期,阜阳老城区面积仅1.52平方公里,只有32条街道、37条胡同小巷,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期间,阜城拉开了“老城东进”序幕。第二次拓展,为城区南进。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阜阳的政治中心向南拓展。阜王路也向南延伸,与清河路交汇,大幅拓展了城区范围。当时的阜阳地委行署办公区搬迁到清河路,就是现在的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第三次拓展,是建城南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城南新区的重大决策,规划建设了淮河路(北)、霞光大道(西)、复兴大道(南)、京九路(东),形成了城南新区35平方公里的发展框架。

  2015年,随着城南新区建设有序推进,阜王路更名为颍淮大道。

  连古今 向未来

  如今的颍淮大道,已经从阜城南门处延伸至颍淮大道高速出口,全长11.9公里,道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笔直宽阔。

  若从颍淮大道高速口下来,沿路进入城南新区,两侧的公园、商业体、城市标志性建筑等便一一映入眼帘。这条南北向的“中轴线”贯穿市城南新区,提升了城市建设品位。

  记者了解到,市城南新区中心区域规划并打造了“十字双轴”空间及经济发展带。南北向,以中清河、颍淮大道为主体,从老城区的颍淮大道向南延伸,称为“城市空间轴”,空间及经济布局以商务办公为主体;东西向以改造拓宽至40米的五道河为主线,沿河规划建设50米绿化带及绿道,被称为“新城活力轴”,以滨水休闲商业为主。

  无疑,颍淮大道还是城南的一条“商务轴”,道路东侧已经建设宝龙城市广场、恒大绿洲、居然之家、皖新文化广场等商业居住区;西侧除双清湾公园、城南植物园(一期),还有高速时代城、华润、城南之星等商住区。

  老城、新城“中轴线”——解放路与颍淮大道,向北沟通泉河,使泉北与老城区联系更为紧密,向南通过颍淮大道高速连通外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阜阳老城区与城南新区,通过一条“中轴线”一脉相承,承古接今,将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发展相连,且向着未来继续延伸!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