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数字赋能 做好淮河红色文旅大文章

2024-6-6 09:52| 编辑: 刘黎 | 查看: 762| 评论: 0|原作者: 白如山|来自: 阜阳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淮河流域是我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深入挖掘淮河红色文化资源,对推动淮河红色文旅创新发展、加快淮河文化公园建设、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沿淮各地相继开展一系列淮河红色文化普查研究工作,初步摸清了淮河红色文化资源“家底”,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区域分布广,沿淮各市均有分布。安徽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中的不可移动文物,淮北市有13处,亳州市有17处,宿州市有14处,蚌埠市有6处,阜阳市有17处,淮南市有11处,滁州市有14处,共计92处。安徽省革命遗址普查数据显示,皖北共有各类革命遗址711处。二是时间跨度长,基本涵盖了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展现出近代以来沿淮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三是数量多、类型全,不可移动文物包含战斗遗址、烈士墓、陵园、纪念碑、故居、旧居、纪念馆、纪念堂等,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
  
  沿淮各地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积极筹建红色文旅项目,虽取得初步成效,但目前整体上处于“各管一段、各唱各调”状态,缺乏“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纵横协同”,难以聚焦淮河红色文化品牌特色,尚未形成节点互动、轴带串联、差异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为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开展资源整合,做好淮河红色文旅三篇文章
  
  首先,做好“规划”文章,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协同机制。淮河文化作为中国大河文明的代表之一,是在淮河主干流地区,兼容南北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红色文旅融合是淮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一环,为保护传承淮河文化带来新动力、新机遇。针对当前淮河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开发实际,首先应深入开展沿淮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再普查,切实摸清家底、分类集纳归档,建立淮河红色文化资源地理数据库,搭建淮河红色文化可视化平台,解决淮河红色文化资源家底不清、数据不详、种类模糊、位置不实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快制定淮河红色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建立跨区域红色文旅融合协同平台,引导沿淮各地积极创新红色文旅融合形式,以“淮河红色文化”品牌建设为引领,培育和发展红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其次,做精“研学”文章,拓展研究领域,服务研学实践。从供给侧看,如何有效挖掘、传承、创新淮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是讲好新时代“淮河红色故事”亟待研究的课题。淮河红色文化的相关学术研究,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在人员、组织和成果方面均有待提升,且与其他省市的学术交流有限,学术研究项目和经费支持力度亟待提高,学术成果服务研学实践能力亟待加强。从需求侧看,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安徽省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为淮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带来新机遇,有助于把淮河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生动课堂。沿淮各市众多的战争旧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可以成为开展研学的重要场所,据此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开发淮河红色文旅研学课程,提升淮河红色文旅研学品牌和社会影响力,探索一条传承文脉、弘扬价值、增强自信的红色文旅融合研学道路。可借鉴井冈山、韶山、延安等红色文旅典型实践,借助AI、VR新技术,“活”化红色故事、红色人物和红色场景,唤醒红色记忆,沉浸式体验红色精神,让研学群体从“看景”到“入景”,从单纯的研学观光向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转变。数字赋能淮河红色文旅,切实让研学群体感悟淮河革命历史的同时,领略淮河红色文旅别样魅力。这种“红色文化+”产业、红色研学和景区融合模式可吸引大批单位、学校及市民前往开展主题党日、团建、研学、亲子游等活动,让大家在参观体验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有利于促进红色文旅活化地方文化元素、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做新“智慧”文章,搭建智慧平台,激活红色文旅流量。发挥数字技术塑造文旅融合新优势,积极推进“淮河红色文化+互联网”“红色旅游+互联网”建设,通过虚拟红色旅游、场景再现等数字化手段,让淮河红色文旅说好“旅游话”,让红色旅游表达“淮河有文化”。基于此,尽快整合淮河红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植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积极打造淮河红色文旅大数据平台;同时,完善淮河红色文旅统计体系,提升统计数字完整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