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绝“鬼秤” 就要在难处“打鬼”

2024-6-4 10:23| 编辑: 刘黎 | 查看: 15016| 评论: 0|原作者: 林一|来自: 颍州晚报

  自从5月中旬,一网红在江苏省连云港海鲜市场遭遇“鬼秤”后,有关“鬼秤”的话题就一直热度不减。5月30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将连续5个月开展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综合整治,严厉打击“缺斤少两”的行为;6月1日,安徽一地对一家使用“鬼秤”的金店开出了“巨额罚单”——罚款22000元、拟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鬼秤”之所以横行,是因为治理有诸多难点,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在全链条的难点上“打鬼”。
  
  源头上,要防止在秤上“捣鬼”。遇到“鬼秤”,有人不免问,这样的问题秤从何而来?如何通过质检?怎样流入市场的?当然,不法商家生产问题秤的情况存在,需要加强监管,但在合格秤上动手脚更让人难以防范。根据央视新闻报道,有商家通过设置密码增加商品重量,或用遥控装置改变电子秤量值,还有通过解码器远程控制。这就需要在严查生产、销售、改装秤的同时,增强预防和查处电子秤作弊的技术手段。
  
  交易中,商品的重量应由“公平秤”说了算。商户数量多、交易随机性强,是治理“鬼秤”的现实难点。消费者和商家随时随地在交易,不可能随时随地监管,质疑商品重量怎么办?人人带秤不现实,到“公平秤”上见分晓更容易实现。近年来,各地市场普及“公平秤”,秤不少见,但如何更好地普及,让人人都有用“公平秤”的意识,就需要市场方进一步引导消费者会用、勤用“公平秤”。
  
  监管中,要有“斤斤计较”的意识。“鬼秤”之所以屡禁不止,也跟部分消费者的放任有关。有人觉得,一点青菜、水果不值钱,分量不够也没多大损失。殊不知,就是这种想法,让商家一步步试探底线,以致20多元一斤的榴莲、上百元一斤的海鲜成“重灾区”,甚至对数百元一克的黄金都敢“下手”。监管的难点在于商家对执法人员有防范,但如果消费者和监管者都“斤斤计较”,发现一起举报、处理一起,甚至商家之间相互监督,那么“鬼秤”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执法上,要让违法商家感到“肉疼”。违法成本低,成为商家使用“鬼秤”的重要原因。使用“鬼秤”到底违了什么法?目前大多执法者进行处罚时依据的是《计量法实施细则》,1987年发布、2022年修订,该法规定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和伪造数据,可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如6月1日,南京一区公布治理“鬼秤”的典型案例,对违法商家罚款1000元、2000元。2000元算“顶格处罚”,但对于现在的商家来说“成本”并不高。虽经多次修订,但《计量法实施细则》中的罚款标准并没有变。因此,推动罚款金额“与时俱进”是关键。另一方面,不妨充分利用行政处罚手段,如有的市场给用“鬼秤”的商家“贴标签”,或对市场管理方进行处罚等。
  
  观念上,要清晰地认识到缺斤短两就是失信。诚信是立身之本、经商之道。“鬼秤”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家的诚信意识淡薄。所以,对商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将违法者“列入失信名单”,也能警示更多人重视诚信、讲诚信。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