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主任马晓飞: 20年青春“织”匠心 马晓飞(右)在生产车间查看产品情况。 人物简介 马晓飞,男,现任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主任,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技能大奖获得者。2023年,马晓飞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专注一件事,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从会计电算化到纺织,“半路出家”的他拾起书本、虚心请教。这一学,学成了纺织行业的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 从普通纺织材料到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他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这一“钻”,为国内新型化学纤维及功能纺织材料关键领域填补了空白。 从单打独斗到带领50多人的团队,他言传身教、躬亲示范。这一带,带出了一大批技能人才,带出了阜阳市技能大师。 …… 他说,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他叫马晓飞,现任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主任,深耕纺织业20余年,带领团队成功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实现了多种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从1到100”的突破。 “门外汉” 填补国内空白 轻如鸿毛的絮片能成为经受“冰与火”考验的防火服?今年,马晓飞做到了。 5月10日,马晓飞团队承担的抗菌阻燃高保暖絮片项目顺利结题,这意味着,一款耐严寒、抗结冰、能阻燃的防火服即将实现量产,为高寒地区的消防员“保驾护航”。 2021年,马晓飞承担起这一国家重点项目子项目,将一种抗菌阻燃高保暖絮片发明专利转化,并广泛用于消防服等领域。 最开始时,很多人对马晓飞不理解,他已经是行业佼佼者,为何还要围着成功研发的材料“折腾”?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绝非易事。”马晓飞说,科研人员在严苛的环境下完成一个小的样品制作,证明技术路径可行,这是“从0到1”。他和团队则是在考虑成本的情况下,不断打样、测试,对技术工艺调整和优化,确保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质量稳定,这是“从1到100”。 让材料在产业化生产时保持低不匀率,保证材料在260℃高温下不熔化……这些目标,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调试才能实现,从产品工艺配方、设备工艺路线,到产品检测试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无法实现产品量产。 怀着一颗匠心,这样的“折腾”,马晓飞已经进行了20多年。 2002年,马晓飞入职时,公司还是一家传统棉纺织企业。 大学学习的是会计电算化,和“纺织”二字不挨边,但作为公司的第一个大学生,马晓飞主动承担起同高校研发项目的对接工作。 马晓飞回忆,最开始时,因为专业知识匮乏,听不懂专家讲话是常有的事,但“半路出家”的他,也有自己的办法——学习,通过专业书籍学习,向专家和师傅们请教。 追随行业前辈的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一点一滴地吸收、消化专业知识与经验,马晓飞没用多久便“摸到了纺织行业的技术门槛”,并被公司调至技术研发部门。 从一线技工,到研发人员,再到组成团队,砥砺匠心20多年,马晓飞这个曾经的“门外汉”成了纺织行业的行家里手。 至今,他作为主要完成人,已参与国家重点项目7项,参与省级项目11项;获得国家专利153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通过技术成果转化新产品22项;参与研发生产的新型化学纤维及功能纺织材料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填补国内空白…… 丝缕之间 寄匠心 提起马晓飞,很多人想到同一个词——执着。 多年来,美国户外品牌3M以其保暖材料的优异性能,长期占据国内高端市场。这也是我国新型化学纤维及功能纺织材料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对此,马晓飞一直“耿耿于怀”。 2019年,机会来了。 当年,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研发生产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经过争取,马晓飞团队接下了项目研发生产的担子。 此时,马晓飞所在的公司,刚刚与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团队合作研发出一种新型纺织材料——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这种新材料,兼顾鹅绒保暖效果,还具备湿态保暖、柔软舒适、可水洗可干洗等优点,在完全浸湿的条件下仍能保持98%保暖率,且洗涤后回弹性好、不缩水、保暖率不降低。 “这项科技成果如果顺利转化,不仅可以填补国内空白,还能够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多年的梦想即将照进现实,马晓飞激动不已。 然而,现实很快又让他冷静下来:国内并没有生产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的设备,要想实现稳定量产,只有根据相关原理和过往经验,不断尝试、调整。 于是,马晓飞又开始与时间赛跑,奔波于生产线和实验室。 参与项目的实验员刘圆圆记得,每一批次样品的检验结果出来后,马晓飞都会带着大家和上一批次的检验结果对比,深度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尤其是在小试阶段,从原材料、辅料的性能筛查对比,到投入生产各项指标和样品的检测结果差异分析,再到工艺配方、技术路线的研究,马晓飞都亲力亲为、丝毫必较。 “絮片均匀是这个项目研发生产中的一个难点。”刘圆圆说,车间里,堆放着一半以上的不合格产品。一次次失败,难免让研发人员有些气馁,有的甚至认为“这项成果根本无法完美转化”。 “注重细节,反复改进,把99%提高到99.99%。”马晓飞坚信,成果肯定能转化。为了让材料更加均匀,他一边鼓励大家,一边带领团队研究调整一个个技术细节。 6个月后,成果顺利转化,第一条生产线启用,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实现量产。2022年,以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为内芯的防寒服,亮相北京冬奥会。 从车间里 带出大工匠 除了技术研发,马晓飞看重的还有一件事——“带队伍”。在他看来,只有坚守、传承工匠精神,才能织就纺织行业的美好未来。 早已独当一面的荣小瑛,就是马晓飞带出来的高徒。 “2006年我来厂里,从事传统纺织产品的管理、设计等工作。在马老师的影响下,我开始往纤维材料研发方面转型。”起初,荣小瑛对自己能否胜任新岗位很担心。马晓飞一句话就打消了她的疑虑:“没试过怎么知道不行?” 从纤维材料的选料、试验,到后期的数据分析,荣小瑛在研发岗位上的每一步,马晓飞都会手把手地教。“有时我去做试验,师傅已经去生产线上了。但遇到疑难问题,一个电话,他会二话不说赶回来。” 薪火相传。2019年,荣小瑛拿到二级纤维检验员资格证书,也学着师傅带起了徒弟。2022年,荣小瑛的工作室被认定为阜阳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刘圆圆也是马晓飞的徒弟之一。2021年,在纺纱挡车岗位工作9年的刘圆圆,听从建议,转为厂里的实验员。 没有任何纺织研发专业知识,转岗的难度可想而知。刘圆圆不止一次想回到原来的岗位,但都被马晓飞“拽”了回来。 初入新岗位,刘圆圆就参与了抗菌阻燃高保暖絮片项目试验。在一次试验中,她将热阻参数的小数点点错,导致数据缩小了一个量级。马晓飞让她重新打样测试的同时,拿起数据,根据经验仔细推敲。“这里,0.3会不会是3?”果然,新的测试数据验证了马晓飞的猜测。 “要点亮自己,更要带动他人。”深耕纺织业20余年的马晓飞说,不管是传承、发扬工匠精神,还是做好纺织行业,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把“一个人”变成“一群人”。 抱着这个理念,马晓飞累计带徒500多人,培养带徒名师1人、技师1人、高级工63人、中级工11人、初级工116人。 “纺织这个行业,入了门,就得盯着这个行当不断钻研,把它做到最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事,我觉得,这就是工匠精神。”在一次次培训、授课中,马晓飞总是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但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现在,回顾过去20多年的经历,他体会更深。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