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蔓青青,藤蔓青青, 由春到夏,由秋到冬: 藤蔓青青,眷恋着我的思念, 青青藤蔓,吻绿了我的诗情。 ………范醒华诗《藤蔓青青》 说真话,还是在近一年之前的某月某日,作为醒华短信所谓“知我者、友我者唯有万兄”的我,感奋之余,即不顾年迈笔拙,应约为其随笔的最新结集《乡梦如约》写序,然而,令人十分抱歉的是,如许多知者所知,由于身体、疫情及其他太多太多的主客观原因,却一拖再拖,一直未能如约奉上。但同样亦须“实话实说”,不仅一日未敢稍忘。而且更为有趣的是,以上诗句却一直在我的脑际、耳畔,萦绕、回旋,挥之不去,品之不完。 何以故?询地、问天、问昔年。 这不仅因为,它是逾四十年前,也即在至今让人思之胆寒的“十年浩劫”终于过去的四年之后,1980年,春风化雨,我有幸奉调刚刚恢复建制的阜阳地区文联工作,更有幸奉命担任刚刚创办的《清颍》文学季刊的诗歌编辑,因之,有幸率先读到醒华先生刚刚寄来的处女之作,即如上让人耳目一新的抒情小诗《藤蔓青青》。由于诗意清新,格调明快,充满哲理与情思,确实给我留下了至今难忘的印象。所以,当时不仅立即选登,而且更让人难以想到的是,正是由于这首小诗的发表,加上我们各自的具体情况及缘分使然,更开启了我们之间逾四十年,即近半个世纪从未间断的诗谊文情。 不是吗? 这只要随手翻一翻近半个世纪以来,阜阳文艺界,特别是诗坛的大事小情,就不难确知,就更能相信。 比如:在那稍后的1983年,由于受全国诗歌春天大气候的影响、催生,在地、县领导陈复东、李廷荣等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对阜阳诗歌事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第一届颍河诗会”,在醒华所在的界首县隆重召开,而作为地、县两级文联诗界的具办,会前会后,跑上跑下,我俩不仅配合得“天衣无缝”,而且相互支持、相互协同,确实受到近百位来自省内外与会诗人的广泛称道。 再后,即为时仅仅一年之后的1984年,吉星高照,我俩一同奉派赴滁州参加由省作协主办的“第三届淮河乡土文学笔会”,因机会难得,所以除了积极参会之外,更为了落实我们的“诗人太守”陈复东之命,我俩便台上台下、会前会后,协力同心,一唱一和,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攻势,最后终于击败了“对手”六安,而争得了1985年“第四届淮河笔会”的主办权。至今说起来,仍成了阜阳文界的一段“美谈”。 至于再稍后的近十年间,由省地市文联、作协等单位,相继在临泉举办的“第二届颍河诗会”、在蒙城举办的“中秋散文笔会”,以及在亳州举办的、由近百名海内外著名诗人参加的规模盛大的“当代诗歌笔会”、全省诗人云集的“祁门诗会”等等,确实都有我们诗的互动、情的交集,确实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而此后,尤其让人更加难忘的则是,在该县从1998年创办,年复一年,一直延续至今的“邴集乡梨花诗会”上——试想,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呀!——而我们,作为主客之至交、友好,春风春意春情,更确曾十数次,在一起把酒临风,吟诗言情。如是等等,等等。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至于从2004年、2009,我们先后从各自工作岗位上退休之后,“事实”却确实变得更加有趣而有情。即:由于他因故来阜定居,同样都因“闲来无事”,又因同样都是生性“闲不住的好事之徒”,所以近十余年来,我们这对确如平时所互称的“异姓兄弟”,不仅在市关工委、市老专家协会等单位“协手共进”,而且确如有不少识者所说,成绩显著,堪称表率。是啊,恕我失言,白纸黑字!这只要随手翻一翻我们共同参与策划、编印、校勘的大型纪念文集《党旗下的真情回溯——至尊至诚的献礼》及《夕照颂晚晴》《神州桑榆霞满天》《弘扬中华正能量》等书,就可知道。 如是等等。所以,随着岁月的流驶,我确实觉得:如形象地说,我们的相处,确实亦像醒华如上诗作所写:藤蔓青青,藤蔓青青,由春到夏,由秋到冬……与时俱进,同乐共荣。。 这也许正是近一年来,序言虽未如期早早写出,但却一直萦绕在我耳旁、心际的主要缘由。更是时至今天,我之所要将这篇已“迟到了将近一年”的小序名之曰“藤蔓青青/如约乡梦”的缘故。 因为,正是通过通读这本被醒华在《后记》称作“雪泥鸿爪,即是我的一些人生旅痕和感悟”之作,我确实更加真诚的相信:诗、文、摄影兼擅的醒华老弟之诗,藤蔓青青;文,亦藤蔓青青;摄影,将更藤蔓青青! 唯此,我便推心置腹、拉拉杂杂地写了如上的话。 至于作为本书的“代序言”,虽限于篇幅,不能欲言尽言,更深知诚如有人所说,文艺作品不是数学,不是3加2等于5,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是罗卜白菜、各有所爱,甚至如醒华本人在本书《后记》中的至谦至诚之语:“不敢期许给人怦然心动的收获,也许偶然唤起丁点共鸣,便甘心如荠了。”但行文至此,作为老友,面对本集收入的八十余篇作品,即醒华老弟近半个世纪发表和未发表的“语言质朴,感情真挚,饱含热忱,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散文随笔结集,我仍想倾情一说的是:纵不说本书的主旨如何如何高深,内容怎样怎样丰富,仅就这充满诗情画意的集名《乡梦如约》,以及众多同样充满“画意诗情”的篇名,比如:全书开篇《淡墨老阜城》,压卷《三幅照片两重天——跟党走海枯石烂心不变》,连同信手拈来的《莫负东篱菊蕊黄》《听书归来满耳香》《一捧老屋土》《母亲,我们谢谢你》《朗朗诗心润月明》《美哉,鹿回头》《我参加摩梭人订婚典礼》《笑声又满科技楼》等等,等等,这里既有对乡音乡情及诗坛盛事的欣慰回忆,也有对祖国大好河山及古城新都的真情描摹;既有作者风云际会的美好印记,也有一代人情感嬗变的清新旅痕……如是等等,我想,只要不带偏见,你都一定会心驰神往,一定急欲:一探究竟、一读为快的。 好了,已写得夠长,就此止笔。并不顾浅薄,权作续貂之序。如有不当不妥,还望醒华及所有识者方家,不吝批评指正。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