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当生命在大爱奉献中绽放

2024-2-25 09:25| 编辑: 刘黎 | 查看: 1851| 评论: 0|原作者: 李知萌 王宇昆

  东南大学社会实践之走近遗体、角膜、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纪实
  
  2024年2月19日星期一,在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阜阳市红十字会的门前。在这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场所,由来自东南大学的大三学生李知萌和王宇昆组成的社会实践小组——“重空间队”,来到阜阳市红十字会,采访了遗体、角膜、人体器官志愿捐献工作具办工作人员。
  


  “人体器官捐献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生的希望和大爱奉献精神的传递。”这是在交流过程中,阜阳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所说的最令人动容的一句话。人体器官捐献,这个看似陌生而又充满温情的词汇,实际上承载着无数生命重生的希望。通过人体器官捐献,患者得以重获新生,捐献者的大爱也在生命的延续中得到永恒。
  
  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介绍了红十字会在遗体、角膜、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中担负的职责。
  
  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于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不仅在灾害救援、困难救助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推动遗体、角膜、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中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红十字会中有一类工作者被称为“生命的摆渡人”,他们就是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他们见证了大爱奉献全过程,为潜在的志愿捐献者和苦苦等待的患者搭建了一座沟通生命、传递大爱的桥梁。
  


  据了解,人体器官捐献通常是在志愿捐献者“脑死亡”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脑死亡通常是意外事故或者疾病造成的不幸,也就是说,在人体器官捐献的很多案例中,志愿捐献者几天前可能还是健康的正常人,甚至曾是青春活力的年轻人,但当突如其来的意外和疾病导致生命无可挽回时,志愿捐献者饱含着对生命、对人间的珍视与热爱,自愿作出逝世后拯救他人的决定;捐献者者亲属在承受亲人逝去的巨大悲痛之时,在不甘与惋惜之际,强忍心中悲痛,尊重逝者在生前做出的选择,接续做出将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大爱奉献抉择,他们的善举和精神伟大而崇高!
  
  据介绍,尽管近年来人体器官捐献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每年全国有大量的患者因为器官衰竭而痛苦挣扎,而等待合适的器官移植则是他们唯一的生存希望。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阜阳市各级红十字会通过举办讲座、制作宣传资料、利用社交媒体等途径,面向社会宣传和普及器官捐献知识、法规,努力提高公众对遗体、角膜、人体器官捐献的认知和接受度,致力于提高公众意识和对此项工作的认同感。同时还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医疗机构和其他志愿服务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并积极为志愿登记者和捐献者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道主义关怀,确保他们在捐献全过程中得到关爱和尊重。
  
  目前,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开展面对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受到传统风俗、思想观念、信仰理念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有许多进行过遗体、角膜、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的志愿者在符合捐献条件时,因亲属不同意,而使潜在的捐献不能实现。因此,如何建立与志愿捐献者亲属之间的沟通桥梁,也是红十字会工作者正在努力破解的课题。
  
  对于“重空间队”实践下一步调研的方向,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也给出了诸多中肯的意见建议,鼓励要认真用心完成好假期实践活动,交出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采访中,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与生而来的悲情色彩,与捐献者及捐献者家属身上展现出的伟大、博爱的奉献精神,所产生的鲜明对比中,引发了“重空间队”对于遗体、角膜、人体器官捐献事业无限的思考和感悟。
  
  每一名捐献者都是真正的英雄,每一位支持完成捐献的捐献者家属也同样是英雄。正是他们伟大博爱的奉献精神,让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续,让生命希望之灯得以常明,让大爱奉献精神得以弘扬。在此,我们也呼吁更多的人们关注并参与到遗体、角膜、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中来,让我们一起成为生命的守护者,让希望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