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小杞柳”变身“大产业”,村民生活有奔头

2023-8-30 10:11|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8640|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梅飞 方松高 通讯员 李素丽/文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近日,记者走进阜南县郜台乡的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内,看到十余名村民围坐在一起编织篮子。

  一挑一压,一勒一编……一根根韧性十足的杞柳条在工人的手指间灵活穿梭,一个个美观实用的柳篮雏形初现。

阜南县郜台乡安台村村民正在编柳编工艺品


  “除了农忙之外,有空就会来这里挣些额外收入。”今年58岁的村民戴明思是郜台乡刘店村人,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当地的老一辈人学习制作柳编。由于编制手法成熟,按照计件算工资,每月收入四五千块钱。在家门口既能挣钱,又不耽误种地、照顾家,日子越来越好。

  郜台乡党委委员吴宇介绍,过去当地村民都是用杞柳编织筐篮自家用或者卖,后来外出人员发现了商机,回来做工艺品出口,带着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办人张朝玲就是其中之一。1990年,她开始接触柳编,2006年正式创业,如今产品种类已经达到30多种, “飘洋过海”走俏欧美市场,这一路走了将近20年。

  柳编产业链条完善,从杞柳种植、采摘、剥皮、泡水、晾晒,再到编织成型,每道工序都有专门的工人进行流水线式生产,近年来公司先后带动本乡以及周边乡镇1000多人就业。

  目前,张朝玲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除了让工人来厂里做工外,她还发展了近10位组长,用来联系做编织的散户,涉及范围除阜南外,甚至还包括河南部分地区。去年公司出口创收达到600多万美元,产品远销至西欧、北美、东南亚等地区的38个国家。

  “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去年全年的销售额。”张朝玲介绍,下半年还将去德国、俄罗斯等参展,希望可以拿到更多的订单,让更多村民能安安心心在这里上班。

  “走水路,发水财,反弹琵琶念水经。”郜台乡这个曾经“受水所限、被水所困、被水所扰”的乡镇,因地制宜种植“近水”作物杞柳,发展柳编特色产业,已从过去的“编筐打柳,养家糊口”升级成为涵盖柳、藤、草、铁、布、树等10多个品种的柳木产业经济区,形成了“出口代理商—公司—编织户”一体化的产、供、销体系。

  2020年至2022年期间,柳编企业从41家增至46家,增长12.2%;规上企业从5家增至9家,增长80%;企业累计出口从6044万美元增至8563万美元……柳编产业已成为郜台乡的龙头产业、经济增长的亮点。曾经郜台人“养家糊口”的“小杞柳”,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郜台人“发家致富”的“大产业”。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