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阜阳在内的皖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问题,一度引起国家、安徽省高度关注。在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活动期间的3月28日,阜阳市水利局传出好消息:2022年,阜阳城区地下水位均值较上年同期抬升2.65米,实现连续两年“止降回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据介绍,阜阳人均水资源量432立方米,约为全省的1/3、全国的1/5,属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从上世纪70年代起,阜阳地表水污染日趋严重,当地用水被迫转向开发利用中深层地下水。高峰时期,约有84.5%的群众饮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源。 因地下水长期超采,阜阳城区地下水埋深从1975年的18米,逐年下降到80多米;最大地面沉降量达1567.2毫米,居全国地面沉降城市第五位……多次被中央、省环保督察组“点名”。 对日益严峻的地下水超采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活、生产、生态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开展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遏制全国地下水污染加剧状况。 开展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阜阳积极围绕“换水”做文章。2002年8月,阜阳城区建成使用地表水源的二水厂项目,初步实现以地表水为主的供水模式。自2005年以来,持续开展自备井封闭工作,累计封闭600多眼。 近年来,阜阳陆续建成地表水厂5座,供水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经过6年建设,于2022年12月30日通水。“喊渴”的皖北地区破天荒地喝上长江水,也为阜阳破解“地下水依赖症”提供了水源保障。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市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明显。”阜阳市水利局水政监督科副科长刘恋介绍,目前,阜阳城区地下水供水量占比已降至供水总量的10%以内。2021年、2022年,阜阳城区平均地下水位分别较上年同期抬升1.44米、2.65米,在连降40余年后,持续两年实现“止降回升”。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依托引江济淮等工程,加快城乡供水以地表水源替换地下水源。”阜阳市水利局局长曹涛介绍,目前已规划布局地表水厂15处,改造提升农村供水工程188处。预计到2025年年底,阜阳市将全部完成供水地下水源替换和城乡供水一体化。 另据了解,根据《阜阳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到2030年,除酿酒等特殊行业以及少数偏远地区居民生活用水外,全市公共供水管网范围内自备井全部封闭,供水水源井全部转为应急备用井。让“透支”的地下水“休养生息”正在变成现实,也为阜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安全保障。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