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血染黄家坝 革命星火传

2021-3-19 13:18| 编辑: 蜗牛先生 | 查看: 32211|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杨燕 通讯员 武万勇 文/摄|来自: 阜阳日报

  在颍上县黄坝乡黄坝社区居民聚集区,静静地矗立着一座黄家坝暴动烈士纪念碑,三面环绕的柏树,像士兵一样默默守卫着先烈的英魂。

  

  参与整理、搜集黄家坝暴动资料并建立纪念碑的颍上县党史办原主任王家恒介绍,纪念碑两边支架像两把大刀,中间的碑体似一把长矛,顶部红色石块像燃烧的火焰,这既反映出当时暴动的情景,也是纪念碑的独特之处。
  
  “黄家坝暴动是颍上县掀起的首次红色暴动,给地主阶级一定的打击,也给皖北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颍上县党史办主任王彦说,1931年夏,洪水泛滥,颍上、凤台等地发生了40年来前所未有的大水灾,百姓流离失所,哀声遍野,但反动政府的苛捐杂税却只多不减。在深重压迫的惨痛中,农民斗争迫切,当地的红色力量也在集聚。
  
  早在1928年,黄家坝地区的黄子贞、吕子明、甄治平、郭光武、张济华先后考入凤台县白塘庙初中补习班,接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929年黄子贞等人学习结业,1930年黄子贞、吕子明、甄治平在凤台县委成员的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不断发展壮大黄家坝的党组织。为适应革命工作需要,当地还先后成立了“农民协会”和“红军中心联络站”,黄子贞既是党支部书记,也是农协会主席和联络站书记。据资料记载,农协会会员在短短时间从100多人发展到3000多人。

  

  黄家坝暴动是如何被点燃的?
  
  这还要从中共中央下发的一个文件说起。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 《由于工农红军冲破第三次“围剿”及革命危机逐渐成熟而产生的党的紧急任务》中要求:苏区和非苏区立即扩大和巩固红军,中央区与鄂豫皖区各县成立一团,立刻制定出具体计划,征调干部和工农中的积极分子到灾区工作,在某些武装斗争已经成熟的农民区域,集中力量去发动灾区农民斗争,开展游击队战争。
  
  与此同时,国民党驻南京浦口的陆军第四师工兵第三连连长杜一民同志率领全连官兵兵变后,几经周折到达寿县,与寿县农民武装力量联合编成“寿县游击队”,进行第一次游击作战,并计划由菱角嘴向鲁口子、黄家坝至颍上,沿淮河流域一带水荒区域打游击。1931年10月27日,寿县游击队发动的第二次游击战确定了开往黄家坝的行军路线;11月3日,黄家坝农民协会在党的领导下,协同寿县游击队发动了黄家坝暴动。
  
  当日,佩戴了红布条的黄家坝农协会员和寿县游击队在黄家坝周围设岗警戒,逮捕了地主黄冠信(黄诚甫)、王弼亭(王锦良)、 吕成云(吕鹏飞)、黄晨初(黄胖子),缴获了他们的长枪各一支。而吕店村的地主吕华山十分狡猾,闻风携枪逃走。午后2时许,逃跑的吕华山等人纠集了2000多会匪(指当地地主的自卫团和红枪会组成人员),先后从西北、西南和北面三路向暴动队伍“围剿”过来。最后,游击队因势单力薄被敌人夹击,游击队领导人曹鼎、李英、唐志远、程东方等同志和黄家坝党支部书记黄子贞光荣牺牲。
  
  “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影响不容小觑。”王彦说,在这次暴动的影响下,1932年三十铺发生暴动,继而杨湖、垂岗、江口、大店子、黄连沟等地的农民群众也纷纷组织起来,向封建地主“开火”,后来八里垛子等地还组织“灾民团”参加了霍邱保卫战,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为纪念这次暴动,1989年10月1日,颍上县建起了黄家坝暴动烈士纪念碑。
  
  “为了保护、传承红色精神,2019年底县委县政府又对纪念碑进行了修缮。”黄坝社区党支部书记黄家顶说,现在每逢清明、“七一”等,不少人都会从颍上、凤阳、霍邱、利辛等地赶来缅怀英烈。
  
  近90年过去了,当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扶贫政策,黄坝社区改善了4.9公里村内道路,修建了2个文化广场,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蔬菜种植,实现贫困人口176户418人全部脱贫。
  
  “传承革命星火,下一步我们将继承先烈遗志,以乡村振兴为统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壮大村集体经济,力争早日实现村美民富。”黄家顶说。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