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应寨村孝心故事传古今

2025-4-25 09:09| 编辑: 刘黎 | 查看: 988|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汪文婕 通讯员 张清林 王楠楠/文 全媒体记者 徐丹丹/摄|来自: 颍州晚报

   有这么一座古村落:它建于明朝,至今仍保留有大量清代古迹。2013年,村里的古村寨遗址被列为界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这个自然村被列入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

  它就是界首市顾集镇顾集村应寨自然村。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古村落,探访它的故事。

应寨村航拍图

  历史

  应氏先祖迁至此子孙繁衍建村寨

  通过无人机从空中俯瞰,应寨村处于顾集村的中心位置。村子布局也很独特:四周寨沟环绕,形成屏障,将居民区集中在寨沟以内。

  应寨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老寨门,也就是南寨河中央,这里曾是通往寨内唯一的通道。”84岁的应起元是应寨自然村人,和祖上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称,村里以应姓人家为主。至今,他还保留着应氏族谱的复印件。

  据他提供的族谱复印件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应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到山东,后代族人又从山东迁居至此,族人壮大渐成规模遂建寨,生活至今。

  相关资料记载,应寨村初建时称安和寨,建有寨门、寨墙。到民国初,当地驻寨营长组织修寨,新建寨门,对寨墙加高加宽,重新丈量60亩寨内地,并在寨子四周建七个炮楼,更寨名为应腰庄寨。新中国成立后,寨子更名为应寨。

  如今,应寨村寨墙虽已不在,但寨沟都很完整。老寨所在范围被定为古村寨遗址。2013年,古村寨遗址被列为界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马石

  名人故事

  武举人应尧年忠孝两全

  已退休的界首市顾集镇社会事务站原站长李洪中介绍,应寨村还出过一位有名的历史人物——清朝时期的武举人应尧年。应尧年出生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光绪元年(1875年)病逝。

  “据说应尧年从小命苦,出生十多天父亲就不幸因病去世。”李洪中说,相传应尧年从小就拜师习武,苦练武功。功夫不负有心人,应尧年十几岁时已学到了一身本领。道光甲午年(1834年),应尧年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中榜,成为武举人。

  后因应尧年平叛乱军有功,朝廷下诏追封其爷爷应心存为“儒士”,为其奶奶韦氏立贞节牌坊。

  应尧年对母亲一片孝心,道光皇帝十分赞美,为表彰他对国家的忠、对母亲的孝,特意在武举府建成时,御笔在匾额上题写“慈竹贞松”四个大字,并派人送到府上。

  如今,村里还保留有很多与他相关的遗迹:武举府故居、雕花上马石、武举井、贞节牌坊遗址、举人练功石等。

  进入寨门,寨中的水泥路即是通往武举府的道路,不远处的两个上马石雕花精致,造型精美,静卧道路两旁。

  沿着水泥路继续前行,就到了武举府故居所在地。1975年发大水,原武举府故居倒塌。后来,应尧年后代重新修建,规模缩小了,用原故居拆下的房梁构件建造。

  “据说当年武举府建造得相当豪华,整个武举府分为三院,即前院、中院、后院。”应起元介绍,武举人还让人在后院处为母亲专门建了花园。

  武举井则位于寨内西南角距寨河30米远处,西距寨河50米,砖圈井壁,上窄下阔,呈纺锤状,口径三尺、内径五尺。据村里老人介绍,井水清澈照人,水质甘甜,过去村里人一直使用井水生活,直到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

  应寨古村寨遗址碑


  如今

  注重孝善文化,谋划武举人故居文旅项目

  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着应尧年的孝心故事。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顾集镇的传统孝心节,这个节日就是因应尧年孝顺母亲兴起。据说当时应尧年就是在这一天给母亲建牌坊的。群众口口相传,将其视为孝心节。

  近年来,顾集镇将孝善文化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敬老养老爱老蔚然成风。同时,开展先进模范评选,持续推进“孝善之星”“身边好人”“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选树活动。

  记者从顾集镇政府了解到,应寨村为省级传统古村落,保护区范围内不能进行大型建设。近年来,村里注重农业发展,引导村民种植蔬菜大棚和粮油作物,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社会化土地托管服务,采取村合作社经营模式发展特色种养业。“其所在的顾集村现有各类服装加工企业30余家,带动就业500余人,现正在省道旁筹建占地30余亩的大型物流中心,进一步助力企业发展。”顾集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为充分挖掘利用古村文化资源,该镇也在积极谋划应寨武举人故居文旅项目,计划重建武举人故居和建设应寨民俗展览馆、顾集文物展览馆等,打造以“孝善”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地。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