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走进界首市靳寨乡家丰家庭农场的车厘子温室大棚,洁白淡雅的花朵簇拥枝头,青涩的小果星星点点散布其间。农场负责人段加涛正带领工人们穿梭在果树间,忙着浇水、修果等。 “我们通过大棚加热技术让树木提前‘苏醒’,预计今年车厘子4月7日就能上市。”段加涛一边摘除品相欠佳的小果一边介绍,普通大棚车厘子通常在4月中下旬上市,别小瞧提前的这几天,这意味着能够有更多收益。 “前五年仅有少量挂果,这几年才迎来盛果期。”段加涛介绍,在政府部门支持下,百余亩车厘子已迁入温室大棚。“大棚既可遮风挡雨保证品相,更为错峰上市创造条件。”他解释道,露天车厘子通常在5月7日后上市,错过了“五一”假期消费高峰。2024年10月尝试开启大棚加热“催醒”树苗,如今成功挂果意味着试验成功。 熟练掌握车厘子种植技术的段加涛,最初却是个门外汉。 上世纪90年代,段加涛外出务工,凭借勤劳肯干与市场敏锐度,先后创办雨伞厂和再生新材料厂,成功积累人生“第一桶金”。怀着对农业政策的信心和反哺家乡的热忱,2016年他毅然投资2000多万元创办家丰家庭农场,引进优质车厘子品种,开展700多亩露天种植。 “选择车厘子主要基于市场需求和品类优势。”段加涛回忆,当时山东、江苏等地已有成功案例,而皖北地区尚属空白,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尽管高薪聘请技术员并潜心钻研,但因皖北与山东气候土壤差异,种植之路仍充满坎坷。“山东车厘子怕热,我们这儿的怕冷。”段加涛坦言,2018年初的一场大雪压塌挡鸟网,果树仅剩枝干;种植第二年300多亩果树染上“树瘤”,耗资200万元才得以挽救。 种植车厘子经济效益如何?他算了一笔账:基地引进美早、黄蜜等30余个品种,经多年摸索确定每亩70棵的合理密度,单株产量可达100斤。按均价40元/斤计算,扣除成本后亩均纯收益约6000元。 得益于鲜果的优良品质,基地产品不仅吸引周边市民采摘,更获赣浙沪高端市场青睐,每逢成熟季客商都会上门收购。规模种植不仅带动产业发展,还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土地流转加务工,年收入能有2万多元。”靳寨乡居民陈素英说。 “我们将深化大棚控温技术,朝着‘月月鲜果上市’目标迈进。”段加涛信心满满地表示,届时可进一步丰富市场供应,助推乡村产业升级。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