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牢记殷殷嘱托 勇闯改革新路|创新当家 合肥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2024-8-22 11:06| 编辑: 刘黎 | 查看: 2333| 评论: 0|原作者: 孟一凡 朱晓桐|来自: 中安在线

       写在前面:箱包厂搬进产业园,庄台人吃上“旅游饭”、湿地边扮成“会客厅”、创新力成为“强引擎”、巢湖水映出“亮名片”……八月的江淮,千帆竞发、百卉含英,四年前的殷殷嘱托,安徽念念不忘,牢记在心。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考察调研,先后来到阜阳、马鞍山、合肥等地,深入防汛救灾一线、农村、企业、革命纪念馆等,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防汛救灾一线人员,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为安徽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

  四年来,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时间检验奋斗成色,理念指引行动方向。近日,中安在线记者再次走进阜阳、合肥、马鞍山三地,探寻这四年,1400多个日夜,三地干群奋进途中取得的新气象、新成就。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科教之城,创新潮涌,巢湖之滨,水清岸绿。

  谈及合肥,不得不提“创新”二字。创,即一项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创举、一批批企业自主研发的科技创造。新,即持续推动产业升级的迭代出新、不断助力城市治理的革故鼎新。

  因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合肥抛去了“中国最大县城”旧帽子,“科里科气”成了鲜明标识……如今,合肥的名字“响起来了”,也正更坚定地挥动科技之翼,跑出科创“黑马”加速度。

  “战新”阔步

  城北“中国屏”,城西“中国芯”,城中“中国声”,城南“中国车”……身临合肥,你会深切感受,创新氛围浓厚,创新活力奔涌,创新企业“铺天盖地”。

  走进合肥市新站高新区,京东方合肥区域展厅内,各类新产品,琳琅满目,叫人应接不暇,超大尺寸裸眼3D显示屏、画屏、万境屏、大尺寸8K超高清屏……记者不禁感慨:一块屏,竟有这多般可能。

  “目前全球出货的每四块屏就有一块来自京东方。”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区域总经理丁光辉说:“目前,企业出货量以及出货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全球首位,2023年营收规模较2020年大幅增长。”

  2008年秋,当时已是国内三大家电制造基地之一的合肥与京东方签手,全力支持其在合肥建设液晶面板6代线。随后,这条生产线生产出了大陆第一台32寸液晶屏幕,合肥也一跃成为被关注的高技术制造基地。

  此后,8.5代、10.5代液晶面板产线、大尺寸OLED技术平台、智能制造工厂、Mini LED和合肥京东方医院也先后建成,京东方累计投资已超千亿,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持续与合肥双向奔赴,相互共赢。

  “在新型显示领域,合肥已有从玻璃到整机的完备产业链资源,拥有百余家配套企业,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

  诚如丁光辉所言,如今合肥成为京东方集团重要生产研发基地,上下游厂商也纷至沓来,在合肥市新站区,汇聚了显示产业上下游企业超120家,一套“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基本形成。

  离京东方仅需十多分钟车程的维信诺便是一个代表,也是柔性屏赛道的“领跑者”。

  在其展台前,一部手机轻轻一拉,手机屏幕即可缓缓展开;而在另一款手机上,已经没有了“背面”的概念,整个手机前后都被环绕外折的屏幕包裹,完全展开后,形如一台平板电脑……

  维信诺柔性屏。朱晓桐摄

  去年,维信诺全球首发VIP技术,该技术可进一步提升AMOLED性能优势,既能满足车载对高亮度、长寿命、可异形的需求,又能满足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对低功耗、轻薄化的需求,可覆盖从穿戴到电视的全产品尺寸应用领域,让OLED实现“大小通吃、刚柔并济”。

  窥一斑而知全豹,合肥战新产业正拔节生长:

  ——近十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30.2%提高到54.7%。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获国家评估“优秀”(数量居全国第2位),“大力培育发展战新产业”工作连续5年获国务院表彰激励,次数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发力,跻身全球科技集群第40位、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

  —— 新设200亿规模市政府引导母基金并出资参股设立“和生空天信息”等14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子基金。连续三年,合肥市政府母基金荣获“最受投资机构欢迎的地市政府LP”前2名。

  ……

  目前,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三个产业已入选首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生物医药、城市安全等产业蓬勃发展,“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合肥现象级的产业地标。

  “未来”可期

  战新产业发展正盛,未来产业也在蓄势起航,两者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

  漫步合肥高新区,一条东西走向、双向四车道的云飞路并不算主干道,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把它称为“量子大道”。因为道路两侧分布着20余家量子科技相关企业。

  得益于中国科大在量子领域的先发优势,安徽前瞻布局量子产业。2009年,合肥市高新区迎来了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盾量子”),让量子信息技术从实验室走上了产业路。随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大学子,带着量子科技成果,在合肥开启了向“无人区”的探索。

  在国盾量子展示厅内,陈列着量子密话、量子安全模组、量子SIM卡等一系列量子科技产品。与此同时,展厅内的合肥量子城域网可视化大屏上,不断跳动变化的数字反映着通过量子网络加密传输的实时数据流向。

  “自2009年公司落户合肥以来,市政府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尤其在合肥量子城域网开通运行上,政府作为牵头者,加快了产品的推广应用。”国盾量子董事、副总裁唐世彪说。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内超导量子计算机整机。朱晓桐摄

  如今,以量子信息产业为代表,一批未来产业正在合肥开花结果。

  ——量子信息领域,目前,合肥已集聚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66家、居全国城市首位,培育了以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国仪量子、中电信量子为代表的领军企业,挂牌运营首个国家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拥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24个;横向看,据最新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报告,合肥量子信息领域排名全球第2位(仅次于纽约)、全国第1位。

  ——空天技术,空天信息集聚中科星图、航天宏图等110家重点企业,合肥初步形成“设计—制造—集成—测试—试验—信息服务”产业链条。低空经济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100余家,初步形成集研发、制造、销售、运营、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聚变能源,依托聚变系列大科学装置,实施聚变能商业应用行动计划,合肥加速推动聚变能“实验研究—工程示范—商业应用”进程,聚力点亮聚变发电的“第一盏灯”。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余家,2023年实现营收约15亿元。

  ——下一代人工智能,出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相关政策,培育科大讯飞、华米科技、容知日新、华云数据等行业龙头企业,建成国内首个万卡规模3200P国产算力集群“飞星一号”平台,“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正式上线。成立合肥市元宇宙产业协会,组建全国首家省、市级工业元宇宙5G创新研究中心,目前已集聚元宇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余家。

  ——生物制造,依托生物制造技术,推动实现化工原料生物基替代,在新一轮世界制造业竞争中抢占先机。组建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构建了从源头构建菌种到生产小试、中试放大,再到后段分离提取及应用开发全产业链条,成功招引和在谈企业超20家,2023年产业链累计营收14.19亿元。

  下一步,合肥将继续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场景为牵引,以标志性产品为抓手,系统谋划、前瞻布局、梯次培育,全力打造未来产业全国新高地。

  巢湖之治

  让合肥名字“响起来”的还有巢湖,这个合肥“最好的名片”。

  通过 “生态+蓄洪”创新性融合,自2018年3月开始分期建设以来,六年多时间,十八联圩这个曾经的“老渔场”实现了华丽转身,逐渐成了城市应急的“大水缸”和生态的“净化器”。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进(退)洪闸工程,该项目于日前顺利完成封顶。朱晓桐摄

  8月16日下午,无人机穿梭在巢湖北岸、肥东县长临河镇境内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上空。镜头下,这条生态风景线,白鹭振飞,河汊纵横。错落分布的33座“生态渗滤岛”,相互串联,如一条“翡翠项链”。远处稻田闪闪发光,近旁水面泛着涟漪,鱼翔浅底,风吹叶动,虫鸟齐鸣。抬头看,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呼啸而过,一路向北,像是捎着喜讯:合肥最好的名片越来越美!

  “这里设立了鸟类保护区,种植了包括桃树、柿树、杏树和无花果等多种果树,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此外,湿地内还保留了一部分未收割的稻田,为鸟类提供栖息和繁殖的理想场所。”在三期工程区域内,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菊玲介绍,作为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十八联圩生态湿地有三大功能:自然湿地修复构建百鸟之巢、作为南淝河旁侧湿地净化系统打造巢湖之肾、生态湿地蓄洪区筑牢洪水之库。

  效果如何?一组数据勾勒真貌。

  生物多样性方面,截至目前,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已调查到鸟类190种,新增鸟类127种,其中一级保护鸟类4种,二级保护鸟类48种;调查到植物385种,新增54种;调查到鱼类64种,其中新增鱼类28种。值得一提的是,8月13日,巢湖生物鸟类调查组首次于夏季在此记录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鸢。

  湿地水质净化功能方面,利用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的相关技术,目前湿地一、二、三期日均净化南淝河水量约为40万m³(其中湿地三期日平均水量20万m³),消减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湿地净化后出水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有效促进南淝河水质稳定达标,成为南淝河水入巢湖前哨的“哨兵”。

  湿地蓄洪功能方面,设计总蓄洪水量1.09亿m³,应急蓄洪时,可降低巢湖洪水位约14cm;当南淝河出现超标准洪水时,可降低合肥主城区洪水位约20cm,能有效缓解主城区防洪压力,力保城市安澜。

  李菊玲还特别介绍道,三期工程沿岸种植的并非普通芦苇,而是芦竹,这种植物拥有更发达的根系,既能有效净化水质又能稳固土壤,枯萎后的芦竹还可以送往发电厂用于火力发电,实现“资源有限,循环无限”。

  2024年4月,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项目入选联合国“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成为“十四五”中国山水工程首个入选项目。

  “整个湿地生态系统日趋稳定,已形成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自然生态画卷。”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介绍道,湿地一二三期项目均已完成,生态湿地蓄洪区正在建设,有望今年年底建设完成。

  “过去人工破圩挖堤要7天到10天,而退水排洪时,要15天到1个月的时间。有了进(退)洪闸,十八联圩蓄洪区只需3天就能蓄满洪水,最快7天可以将所有洪水排出。”李家政表示,考虑生态和蓄洪的需求,湿地种植的为耐水淹植物,即使被洪水淹没,退水后仍能够快速恢复生长。

  向前,必有更美风景;奋斗,才能不负时代。创新是一条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奋斗路,也是一条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奋进路。过去,合肥从“靠创新起家”到如今“靠创新当家”,将来,合肥还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积聚创新创造的强大活力和浓厚氛围,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让合肥的名字响更响更亮。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