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淮北梆子戏 曲韵悠扬唱新声

2024-8-19 10:15| 编辑: 刘黎 | 查看: 789|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周姗姗 实习生 李菲/文 全媒体记者 徐丹丹/摄|来自: 阜阳日报

  近日,我市精心打造的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淮北梆子戏《大国农匠》在阜阳师范大学体育中心精彩上演。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
  
  淮北梆子戏又称“沙河调”,是流行于我省淮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因演唱时用枣木梆子击节而得名。淮北梆子戏唱腔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温婉动听,表演粗犷,细腻传神,在颍淮大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淮北梆子戏是淮河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不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从艺术风格上说,都有非常独特的价值。2011年,阜阳市、宿州市联合申报的“淮北梆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随着时代发展,淮北梆子戏与时俱进,在新剧创作、表演程式、舞台呈现等方面不断创新,让这一百年老剧种焕发出新风采。
  

  淮北梆子戏《大国农匠》演出现场
  
  追梦:一丝不苟练苦功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这是一栋普通的四层小楼,其中有大、小两个排练室。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5点,伴随着锣鼓等乐器声,演员们在这里认真排练。
  
  正值三伏天,一楼200多平方米的排练室虽开着空调,但依然抵挡不住滚滚热浪。伴奏音乐响起,年轻的演员开始排练,一招一式都努力做到一丝不苟。
  
  淮北梆子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王永兰来到排练现场指导。舞台上,青年演员在排练;台下,王永兰认真观察演员表演的每一个细节。
  
  有的演员表情不够到位,有的动作不够标准,王永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这些年轻演员来说,深刻领悟传统戏曲博大精深的精髓需要时间和指导。平时我常来指导,就是想让他们早日拨云见日、领悟成才,将淮北梆子戏一代代传承下去。”
  
  扮演穆桂英的年轻演员姜美丽,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1990年出生的她,2022年进入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现在是当家花旦,同时兼演青衣、刀马旦、帅旦等角色。在刚排练的《穆桂英挂帅》这段戏中,她上下翻腾,既考验唱功,又考验武功。排练完,她放下手中的昆刀,坐在一旁休息。
  
  王永兰走到姜美丽身边,及时给予指导:“手指到哪里,眼就要看到哪里,眼神要跟着手。另外,道白不要快,不要一直高上去,一直高上去就是都不高,要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注意轻重缓急……”
  
  几分钟后进行第二次排练。看着演员们表演有所进步,王永兰欣慰地在椅子上坐下来。
  
  王永兰告诉记者,她从小便与戏曲结缘,一直与淮北梆子戏相伴,对淮北梆子戏感情很深。
  
  1963年,王永兰出生在阜阳县插花镇杨桥村(今属颍东区)。她小时候,文娱活动很少,每当村里来了戏班子唱戏,热闹得就像过大年。王永兰也喜欢听广播里的戏曲节目,听着听着,就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
  
  15岁那年,王永兰加入插花镇少年梆剧团。比起其他演员,她学戏算是晚的。但她学戏刻苦,师承名家,系统学习了淮北梆子戏的表演程式和唱腔技巧。后来,她进入阜阳市梆剧团工作,将民间舞蹈与传统戏曲表演技巧相结合,加以创新,唱腔既保留了淮北梆子戏的高亢激越,又在甩腔、拖腔中吸收了其他剧种委婉细腻的特点,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慢慢地,王永兰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逐步成长为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1997年,王永兰在淮北梆子戏小戏《画虎》中饰演县令夫人,获得第十届安徽省小戏调演二等奖,这是她表演事业上的一次飞跃。之后,她获得的奖项越来越多。
  

  《穆桂英挂帅》排练现场
  
  滋养:淮河文化写风流
  
  淮北梆子戏省级非遗传承人、作曲家蒋祥林现为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对淮北梆子戏有着深深的情怀。
  
  1962年,蒋祥林出生于亳县(今亳州市)一个艺人家庭,哥哥也从事戏曲方面的工作。1981年,他开始从事梆子戏编曲工作,向当时红极一时的关大宝、杨志中、陈炳钦、朱士安等梆子戏大师学习,业务能力迅速提升。多年来,他一直没有离开过淮北梆子戏,获得过众多奖项。
  
  蒋祥林介绍,淮北梆子戏也叫“沙河调”,因流行于淮北地区又称淮北梆子戏,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淮北梆子戏演唱时用枣木梆子击节,男声唱腔高亢激昂、女声唱腔温婉动听,表演豪放粗犷又细腻传神。唱腔有慢板、流水、二八、飞板等十多种,演员演唱时可根据剧本规定情境,结合思想情感,予以千变万化。淮北梆子戏的曲调吸收了淮北的灶王戏、坠子嗡、鼓书说唱、叫卖声以及劳动号子、船工号子等音调。梆子声腔系统源于秦腔,突出特点是花腔多、甩腔多。“由于唱腔形式多样、表现形式丰富,想要唱好淮北梆子戏并不容易。”
  
  “淮北梆子戏是淮河文化杰出代表之一,不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从艺术风格上说,都有非常独特的价值。”蒋祥林说,阜阳民间曾有“淮河水滚开冰凉,梆子戏委婉高亢”之说,就是说淮北梆子戏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既善于表现欢乐又善于表现悲伤,从中可以看到淮河流域的风土人情等。比如,淮北梆子戏豪放粗犷的表演风格,就体现了阜阳人正直向上的精神面貌;讴歌正义、鞭挞邪恶的内容,则体现了阜阳人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早期的淮北梆子戏班子不多,规模也不大,有“一蟒一靠一官衣,半拉铰子一根笛”之说。新中国成立后,阜阳地区十分重视淮北梆子戏,成立了很多梆剧团,出现了很多名角。1954年,《寇准背靴》《偷蔓菁》参加华东地区戏曲汇演,《寇准背靴》获演出奖,著名表演艺术家顾锡轩获特别奖,关仲翔获演员二等奖,张桂珍获演员三等奖。1956年,《刘海戏金蟾》《范进中举》参加安徽省首届戏曲汇演,关仲翔获演员一等奖,郑莲馨获演员二等奖,张桂珍获演员三等奖,王勇获音乐二等奖,王金玉获乐师奖,郑国章获舞美设计一等奖。1960年,《捻军颂》《寇准背靴》进京演出,首都文艺界对顾锡轩演出的《寇准背靴》给予较高评价,中国戏曲研究院还邀请他作示范演出。1962年元月,安徽电影制片厂将顾锡轩主演、阜阳专区梆剧团演员参演的《寇准背靴》拍摄制作成戏曲电影片,在全国各地放映,产生了很大影响。
  
  热爱:薪火相传育新人
  
  非遗传承,离不开培养新人。
  
  目前,我市的淮北梆子戏非遗传承人只有3位,分别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永兰、省级非遗传承人蒋祥林和马步峰。蒋祥林说,多年来,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一直积极利用现有条件,探索市场化运作,努力拓展淮北梆子戏的发展空间,其中就包括对新人的培养。
  
  姜美丽是界首市人,8岁进入河南省郸城戏校学习,凭着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业务不断精进。记者采访当天,一场20多分钟的戏排练下来,姜美丽浑身被汗湿透,但眼神中依然透着对唱戏的热情。“舞台上,我身上的行头有20多斤重,还要做包括打斗在内的各种动作,是技术活儿,也是体力活儿。”姜美丽说。
  
  作为卓有成就的艺术家,王永兰多年来悉心向学生传艺,其中不少人成为淮北梆子戏的后起之秀。2002年、2003年,王永兰辅导的学生李婷婷、王璟璟分别获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2006年,王永兰开始在颍泉区北京路第一小学对学生们进行戏曲培训,担任学校戏剧社团艺术指导,持续至今,培养了一批热爱淮北梆子戏的孩子们。
  
  “对零基础的学生,我先从最简单的站姿、台步、形体、基础唱腔教起,给孩子们做示范,再将动作进行分解演示,并细致地讲解,力求在身段、眼神等各方面都让学生学到位,让小学员们在唱、念、做、打等方面都得到专业训练。”王永兰说。今年春节,北京路第一小学的孩子们表演的《穆桂英挂帅》选段还登上了安徽卫视的春晚舞台,受到观众的喜爱。
  
  在市少年宫、市老年大学,王永兰也担任戏剧表演班老师,培养了一批年轻学生和年长票友。“唯有热爱,非遗才能传承下去。我接触到的不少孩子都很喜欢戏曲,但孩子学戏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全力支持,才能让孩子坚持学下去,人才才不会出现断层。”王永兰说,如今她年纪大了,演不动了,希望帮助更多热爱淮北梆子戏的年轻人在舞台上出新出彩。
  
  记者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公共文化科了解到,多年来,我市积极开展“送戏进万村”文化惠民工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淮北梆子戏、阜南嗨子戏、太和清音等作为重要演出剧目,进一步提升传统戏剧的覆盖面和普惠度。今年,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在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前,提前征集群众意见,确保送戏内容真正符合广大群众的口味。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淮北梆子戏是阜阳三区“送戏进万村”的主要剧种。截至目前,我市各县(市、区)共开展“送戏进万村”1702场,惠及群众200万余人次。
  
  创新:与时俱进竞未来
  
  “随着时代发展,创作新剧目非常重要。”蒋祥林说,为此,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一直在努力探索。
  
  在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办公室墙上,张贴着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的淮北梆子戏剧目,除传统剧目《穆桂英挂帅》外,还有新创作的《颍春妹》《琴声悠悠》《花好月圆》《永远的大别山》《风雨王家坝》《大国农匠》……这些剧目先后6次获得国家级奖项,5次参加国家级重大艺术活动,连续5届获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3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两次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艺术类)……
  
  “要吸引观众看,还要让观众觉得好看。”蒋祥林说,创作新剧目要注重质量,要有精品意识。近年来,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在董事长、总经理李奎升的带领下,打造了《永远的大别山》《风雨王家坝》《大国农匠》等现实主义题材精品大戏,立足阜阳,走出安徽,走向了长三角更多城市和全国,让淮北梆子戏焕发新生机。
  
  曹磊现为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导演,他对传统剧目的舞美、台词、剧情、唱腔等进行了创造性改良,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
  
  “但传统剧目改动不宜过多,否则容易让观众产生隔膜,削弱其原有的艺术魅力。”曹磊对剧本改动时,既大胆又谨慎。比如,传统剧目《穆桂英挂帅》的结尾,穆桂英挂帅后剧情就戛然而止了,让不少观众感到意犹未尽。于是,曹磊在改良版淮北梆子戏《穆桂英挂帅》中创造性地在结尾增加了一段穆桂英和藩王长达5分钟的打斗戏,既满足了观众的期待,也使剧情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改良版《穆桂英挂帅》唱腔较以前更为高亢激昂,表演更为细腻。
  
  现代淮北梆子戏《大国农匠》以全国人大代表、高级农艺师、太和县旧县镇种粮大户徐淙祥为原型进行创作,既诠释了时代精神,又呈现出新的艺术魅力。在《大国农匠》创作中,曹磊在舞美、灯光、对白等方面作了很多创新,让整部剧看起来更具有现代感。比如,在传统梆子戏表演程式中加入一定的话剧成分,演员表演起来更加自然,节奏也更加明快,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
  
  现代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以上世纪5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抗洪救灾为背景,展现了一代又一代王家坝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奋斗精神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该剧采用现代科技,为观众呈现出惟妙惟肖的雨景、洪水等特效,为淮北梆子戏出新出彩加分不少,也为淮北梆子戏赢得了一批“90后”“00后”粉丝。

      王永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1963年出生,颍东区插花镇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原阜阳市梆剧团副团长,曾获阜阳市“六个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4岁学艺,主攻青衣、花旦,代表作品有《蝴蝶杯》《姊妹易嫁》《穆桂英挂帅》《秦雪梅》《盼儿记》《噩梦惊魂》《三个女人一台戏》等。多次参加省、市重大艺术活动,作品多次获得省、市优秀剧目奖、表演一等奖等。
  
  

蒋祥林(省级非遗传承人)
  
  1962年出生,亳州市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二级作曲,现任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获阜阳市“六个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4岁学艺,代表作品有《噩梦惊魂》《三个女人一台戏》《窗外情》《永远的大别山》《风雨王家坝》等。多次参加国家、省、市重大艺术活动,作品曾获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
  
  

马步峰(省级非遗传承人)
  
  1968年出生,颍上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原阜阳市话剧团副团长兼编导,曾获阜阳市“六个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0岁学艺,主攻花旦、青衣,代表作品有《蝴蝶杯》《姊妹易嫁》《秦雪梅》《盼儿记》《噩梦惊魂》《三个女人一台戏》等。多次参加省、市重大艺术活动,作品曾多次获省、市优秀剧目奖、表演一等奖等。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