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一桥跨两地,故事传百年

2024-7-4 09:15| 编辑: 刘黎 | 查看: 3406|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任刚 通讯员 闫翊 张抱岩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颍州区和阜南县交界处
一桥跨两地,故事传百年


      在颍州区和阜南县交界处,有一座鲜为人知的石桥。由于位置偏僻,除当地村民,外界对它知之甚少。近日,有热心市民和相关部门探访后发现,这座石桥的背后,不仅有让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和传说,还可能隐藏着厚重的历史。
  
  跨越两地的古朴石桥
  
  近日,文史爱好者葛先生在社交群中分享了一张照片,并@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阜南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席范立功:“请看下,这是什么年代的桥?”
  
  照片是另一位文史爱好者肖先生拍摄,展示了一座造型古朴、掩映在郁郁葱葱树木之中的石拱桥。石桥一端连接着修葺一新的水泥路,另一端则是坑洼不平的土路。
  
  根据肖先生提供的线索,范立功与阜南县文管所副所长刘旭一同前往颍州区王店镇双郢村锁庄与阜南县许堂乡运河村交界处,见到了这座石拱桥。
  
  这座桥横跨东清河,东接颍州区,西连阜南县,曾是连接两地的重要通道。据当地村民介绍,此桥最早由清代一位胡姓大户所建,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随着城南交通的日益发展,这座小桥的交通作用逐渐被边缘化,鲜有人迹。
  
  据刘旭调查考证,这座古桥最初为两拱石桥,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被当地人改建为三拱砖石桥。因此从考古方面来说,这座石桥的价值并不大。然而,在桥东头不远处的一处凸起土坡上,他们意外发现了几块带有花纹的砖片碎瓦,这意味着附近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古代遗址。
  
  村民认为石桥建于清朝
  
  6月28日上午,记者与双郢村党总支书记朱子虎等人一道,穿越曲折的村道,来到了一条六七米宽的小河边。这座横跨两地的三拱砖石桥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看,我现在就分别站在颍州和阜南的交界处。”朱子虎站在石桥中间对记者说,这座桥曾是两地居民往来的重要通道,但如今已逐渐荒废。尽管如此,几年前有村民自费将本庄段道路修成了水泥路,而桥西段的运河村路段依然保持着多年前的土路风貌。
  
  76岁的锁庄村民胡开成回忆,尽管无人知晓这座桥的确切年份,但大家都认为它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很可能是清朝时期建造的。“我小时候就经常到桥上玩。”胡开成说,那时的桥是弓背形的拱桥,中间高两边低。后来因为修路,桥两边被垫高,才形成了现在的平直桥面。
  
  石桥两端长满了各种灌木和杂树,将这座桥紧紧包围在绿荫之中。记者注意到,桥西段的石缝隙内生长着一棵碗口粗的大树,对行人通过并无妨碍,但稍宽的车辆却无法通行。
  
  “也多亏了这棵树长得位置好。”朱子虎说,因为这棵树,连架子车都无法从桥上通过。这也许是石桥历经百年,至今主体结构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
  
  石桥的故事代代相传
  
  胡开成说,他小时候常听长辈说,这是一座颇有灵性的桥,“长辈们都说,这座桥建成后,这里没发生过溺水事件。”
  
  胡开成还记得,小时候下大雨时,整座桥都会被水淹没,大人和小孩都会按照桥的位置,从桥上直接蹚水过去。今年39岁村干部甘文涛回忆,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经常在这里玩,大人们从未担心过安全问题。
  
  村干部邹雪也证实了这个传说。她告诉记者,十多年前,有个男孩在此玩耍时不慎落入水中,却不知何故,安然漂到了岸边,从那以后,村民们更加相信这座桥在护佑着大家。朱子虎分析认为,应该是桥下河水较浅,加上浮萍等水生植物茂盛,对落水者起到了托举作用,因此很少会出现人员溺水情况。
  
  “每一座古桥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都代表着一个地方的乡土民风。”范立功认为,在灌木护桥、古老传说、村民爱桥等多种机缘巧合下,这座历经百年的石桥得到了妥善保护。守护好这座石桥,就是守护好乡村历史,留住人们心中的那段乡愁。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