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一名种植大户的田间抗旱记

2024-6-20 09:1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3117|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梅飞 通讯员 刘辉 史浩然|来自: 阜阳日报

   6月19日,在太和县旧县镇何庄村种粮大户常兴铎的高标准农田里,一条条黑色滴灌带和主管道连接,从地头向田地远处笔直延伸。
  
  在抽水泵的作用下,一股股清水涌进黑色滴灌带,给一行行青翠的玉米苗供水“解渴”。
  
  他弯下腰,随手抓起一把滴灌过的潮湿泥土,终于放下心来。
  
  常兴铎今年流转了2200亩土地,其中种植玉米1200亩。小麦收割完成后,从6月5日开始陆续播种玉米。
  
  近期,太和持续未出现有效降雨,土壤墒情较差,给夏种造成一定困难。为了尽快抗旱造墒,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常兴铎采用密植滴灌分段调控技术进行补水补墒。
  
  “这种灌溉技术效果好,田间缺水、缺肥,随时都可以使用。”常兴铎说,虽然每亩地投入管网费用120元左右,但是能够保证粮食增产增收,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滴灌的实施得益于当地修建的高标准农田。据介绍,这些滴灌带通过管网连接到田间地头的机井,能够24小时不间断精准地将水直接输送到农作物根部,不仅有效缓解旱情,提高出苗率,还可以避免土壤出现板结情况,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帮助常兴铎完成这些管道铺设的,是他改装的新型多功能播种机。这种机械能够一次性完成松土、播种、施肥以及管道铺设,有效提高作业效率。一台这样的播种机,一天可以完成200亩左右的作业量。
  
  铺设滴灌带必须要横平竖直。今年常兴铎在农机上安装了北斗导航智能系统,通过精准走位控制滴灌带和播种的行距、整齐度,保障玉米苗可以均匀受水。
  
  “经过两轮的滴灌作业,目前土壤墒情较好,玉米苗长势较好,苗高接近20厘米。”看着茁壮成长的秧苗,常兴铎对秋粮丰收有了底气。
  
  更给他增添信心的是,整个玉米种植过程中,来自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专家下沉一线,在整地、播种、灌溉、施肥等方面给予技术帮扶,全程指导。
  
  面对近期的旱情,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常兴铎同样将专家传授的技术和建议转达给周边的农户,引导大家积极灌溉,提高土地抗旱能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