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为无名烈士“留名” 让英雄精神传承

2024-5-28 09:45| 编辑: 刘黎 | 查看: 7624|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任刚/文 通讯员 卜光辉/摄|来自: 阜阳日报

 颍东区袁寨镇农民陈广安捐资为烈士立碑并义务值守16年
为无名烈士“留名” 让英雄精神传承

  陈广安擦拭纪念碑

  在颍东区袁寨镇蒋楼自然村魏沟口,松柏郁郁葱葱,苍翠的树木掩映下,一座高大的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淮海战役颍河阻击战28位烈士的长眠之处。这座建于2008年的英雄纪念碑的背后,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战斗悲歌,也是一段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
  
  28位烈士血战敌军
  
  经过查阅《阜阳地方志》和走访当地老人,淮海战役中的颍河阻击战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再度浮现在记者眼前。
  
  1948年11月10日,国民党黄维兵团从河南确山出发,一路急驰,先头部队于11月14日凌晨抵达阜阳,准备从阜城三里湾处渡过颍河,赶往北部主战场。当时,刘邓大军将士吴忠带领800人埋伏在三里湾东岸密林处,敌人用橡皮舟渡河至河中心时,我军开枪向敌人射击,打得敌人溃不成军。
  
  敌人渡河企图破灭后,沿颍河右岸向南摸索至颍河魏沟口处,见水面较窄,便抢夺当地百姓的物资搭桥渡河。我军在河对岸值守的一个加强班见状,立即同敌人展开激烈战斗。狡猾的敌人一面应战,一面派出小股力量从下游数公里处偷偷过河,绕到阻击战士背后发动袭击。我军战士兵力少又腹背受敌,与敌人战斗至肉搏,最终全部牺牲。
  
  战斗结束后,当地百姓含泪收拾战场,共发现28具烈士遗体。他们大都是青春面庞,却血溅战场。善良的老百姓不忍烈士曝尸荒野,悄悄将尸体在附近河坝处掩埋。
  
  让无名烈士“有名”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百姓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那段峥嵘岁月很少再被提起,但在袁寨镇蒋楼自然村老一辈人的心里,始终忘不了颍河阻击战那一幕。烈士们为保卫家园战死,可姓名不详,无法凭吊。当地农民陈广安萌生一个念头:为烈士立碑,让英烈的精神得以传承。秉承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陈广安开始了他十多年的奔波。
  
  立碑,总得知道为谁而立吧?可年代久远,当年的小规模战斗留下的历史资料很少,想查清战斗中牺牲烈士的姓名并非易事。
  
  为查找确认烈士的真实姓名,陈广安多次请教党史专家,寻访见证人。所幸,当时部队与百姓关系好,日常相处中,一些群众大致能叫出战士的名字。“幸亏还有一些亲历者,所以,做这件事是抢救性的,这代人如果都不在了,寻访就更难了。”陈广安说。
  
  就这样,凭着百姓口中简单的发音,陈广安骑着摩托车,走访4省10余地市,先后拜访300余人,行程4000多公里,终于查清颍河阻击战中牺牲的所有烈士信息。最终,经相关部门确认,28位烈士终于“有名可溯”。
  
  立碑植树纪念英雄
  
  2008年3月,经上级部门批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纪念碑开始动工建设。
  
  陈广安捐资购买砖瓦、水泥、木料,动员家人一起将物料运到现场。他还专门骑摩托车赶到城区,找到城乡规划方面的设计师邹永生,请他帮助设计纪念碑的样式。邹永生得知陈广安的想法后也被感染,几易其稿,最终将一份庄重大气的纪念碑设计图纸交到陈广安的手上。邹永生对陈广安说:“您做的事情很有意义,设计费我分文不收,权作对英雄的一份敬意。”
  
  一个月后,由陈广安捐资12万元修建的颍河阻击战烈士纪念碑落成,纪念碑正面书写“颍河阻击战英雄永垂不朽”11个大字,碑高1丈9尺4寸8,呼应阻击战发生在1948年。纪念碑的基座一侧镌刻着28位烈士的名字:张绍民、马思营、王天友……自此,一个个模糊的烈士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随后,陈广安还在纪念碑旁栽种了28棵松树,代表28位烈士永远挺立。
  
  义务值守16年
  
  每天只要空闲,陈广安便会骑上自行车,来到纪念碑所在地,用剪刀对碑座四周的藤蔓进行修剪,再拿起抹布,擦拭纪念碑。对他来说,维护纪念碑的庄严与神圣是他的责任和使命。
  
  这些年来,每当遇到有人前来祭扫,陈广安总会向大家义务讲述阻击战的故事。
  
  16年来,陈广安先后接待祭扫队伍和参观民众10多万人次,义务宣讲烈士故事上千场次,并自费编印了《颍河阻击战宣传手册》,传颂英烈精神。在陈广安家中,始终践行着“做好事、献爱心”的家风家训,他还牵头成立了阜阳市颍河爱心公益协会,集结200多名爱心人士为孤寡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奉献爱心。由于事迹突出,陈广安先后获评“阜阳好人”“安徽好人”。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