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网络中国节·元宵】灯笼制作艺人蔡国成: 坚守传统手艺 点亮文化回忆

2024-2-23 08:55|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3699|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周姗姗/文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正月十五闹花灯是过年传统习俗。随着电子灯笼的普及,传统灯笼似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在颍上县,七十多岁的蔡国成老人却坚守着这门传统手艺,用双手点亮许多人儿时的回忆。每年春节前后,他都会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灯笼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与市民共赴一年一度的约定。
  


  一年一度的约定
  
  “这盏红色的宫灯是用绸布扎的,宝塔灯采用高粱葶子作骨架,兔子灯制作程序比较复杂……”2月21日,在市体育中心举行的全国“春风行动”活动现场非遗民俗展中,蔡国成带着他的非遗手工灯笼参展。红红的灯笼非常喜庆,不少市民围在他的展位前,听他介绍手工灯笼的制作过程。
  
  “我小时候提的就是这种纸糊的灯笼,满满的都是回忆。”“这么多年了,市场上都没有见过,买一对放在家里怀旧。”提着精巧的手工灯笼,不少市民爱不释手。
  
  春节前后,蔡国成多次参加传统民俗展。多年来,他总是带着灯笼定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忙了一年,终于有机会展示给大家看了。”他笑着说。
  
  蔡国成原计划在体育中心活动结束后,留在阜阳继续售卖灯笼直到正月十五。然而,由于当前的天气状况,他可能会错过今年与阜城市民的元宵节之约。“这几天我就留在老家颍上,在管仲老街继续卖灯笼。”对于他来说,这个与市民一年一度的约定,不仅仅是卖灯笼,更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
  
  去年以来,蔡国成和老伴王希芳共同完成了2000多盏灯笼制作,包括1700个宫灯、300个兔子灯以及宝塔灯。尽管数量有限,但这些都是他们一年辛勤努力的成果。
  
  为了制作这些灯笼,蔡国成需要常年备料。为了准备扎宫灯和兔子灯的骨架,他在自家地里种植了一亩竹子,以确保有足够的竹篾可用。宝塔灯需要高粱葶子作为材料,但在当地已经很少有高粱种植,因此宝塔灯的制作一度中断了几十年。然而,蔡国成并没有放弃,去年他通过网络购买了一批高粱杆,重新开始了宝塔灯的制作。兔子灯虽然制作起来费时费力,但蔡国成从未考虑过放弃。
  
  “手工灯笼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必须提前准备。”蔡国成说,每年农历十月,地里麦子种植完毕后,他和老伴便开始在自家院子里忙碌起来,削竹篾、量尺寸、扎骨架、蒙纱纸、上色等,每一步都需要精细操作。通过日复一日的劳作,蔡国成练就了用手丈量尺寸的技巧,制作出来的灯笼尺寸精确无误。
  
  今年新赶制出来的宝塔灯采用了高粱葶子作为骨架,红色透明的琉璃纸作为塔身,使得整个灯笼轻盈而美观。为了避免传统蜡烛可能烧坏灯笼的问题,蔡国成今年首次采用了电子蜡烛,并用双面胶固定在底座上,安全又方便。
  
  手工灯笼承载着一方文化
  
  去年10月,蔡国成被认定为“安徽省乡村工匠名师”。作为县级非遗传承人,他表示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蔡国成现住在颍上县慎城镇,老家就在附近,原名方洲子村,位于沙颍河之滨。他自小便听家中长辈讲,村里从清朝末期就开始世代制作灯笼,已成为一门家族手艺。他8岁时便跟随大人学习制作灯笼,从帮忙打下手开始,到十几岁时已能独立完成一只灯笼的制作。
  
  “南北方对灯笼的需求时间存在差异,可以说,手工灯笼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蔡国成回忆,过去春节前后,家人们会沿着沙颍河乘船南下,将灯笼销往霍邱、淮南、田家庵等地,最远可达蚌埠。而在临近正月十五时,他们会挑担卖灯笼,遍及阜阳城、太和、利辛、涡阳、亳州等地,直至河南的固始等一带,赶在元宵节前卖完。
  
  这种销售习俗延续至今。每年春节期间,蔡国成会在颍上当地售卖灯笼,而在元宵节前,他通常会来到阜阳城,在人民路上卖灯笼,市民总是竞相购买。
  
  蔡国成对于手工灯笼的热爱已经持续了一个甲子。“现在我年纪大了,慢慢地就做不动了,以后会不会继续做都不确定。如果有喜欢这门手艺的年轻人愿意跟我学习,我会免费教他们。”蔡国成表示。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