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淮河女儿的歌唱

2024-1-12 08:47| 编辑: 刘黎 | 查看: 11295| 评论: 0|来自: 阜阳日报

——评张晓玲新书《淮水之上》

      美丽的淮河从大平原蜿蜒而过,潮涨潮落,生活在两岸的人民如坚韧顽强的杞柳,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千里淮河王家坝所在的阜南县,有一位女作家,用生花妙笔写出一行行优美的文字,她像一只腾空而起的百灵鸟,翔然于蓝天白云间,为淮河母亲歌唱。
  
  她就是阜南籍散文作家张晓玲女士。
  
  张晓玲是土生土长的阜南人,供职于鹿城镇政府,她为人低调,不善言语,工作兢兢业业,之前并不为众人所知。但她生在书香之家,自幼喜欢读书思考,耳闻目睹爱上了写作,工作之余喜欢笔墨耕耘。从那些纯净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她写作并没有什么功利,只为抒情达意而已,所以她最喜欢也最擅长写抒情散文。
  
  读张晓玲的散文,里边出现最多的词就是淮河、蒙(洪)洼、庄台子、王家坝以及生活在那里的父老乡亲。文如其人,生活中的张晓玲就是一个有爱心、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更难得可贵的是,她虽是个弱女子,但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多次到蒙洼蓄洪区采访,了解民情,也会通过文字为弱者“说话”。她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树,包括遇到一只流浪猫(狗),都饱含真挚的感情相助,也写出过不少感动人的文字。
  
  千里淮河作为阜阳的母亲河,以她的博大与精深,给张晓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张晓玲是幸运的,淮河流过的这片土地以宽厚与大爱给了她快乐与梦想,那些蛙鸣似雨、白鹭如云的美好夏日,赤脚走在河边浅滩或绿树成荫的堤坝上,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日子,给了她创作的最初灵感。
  
  “我们紧紧相拥着站在淮河岸上,看一排排船舶停泊在水湾,看鱼鹰立在船头上,渔民撒开渔网捕鱼,看对岸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映照在水面,蓝天的影子落在水底,看群鸟在高空自由自在翱翔,高高低低的婉转啼鸣,回响在原野上。我握紧孩子的手,心中默念,这就是淮河,我们的母亲河。”(《淮水之上》)。散文,贵在有真情,文字也需要“以情动人”。在张晓玲的散文里,字里行间充满对家乡的爱,对淮河母亲的爱,且那么真诚、那么深沉,从来没有无病呻吟。“一脚踏上洪洼的土地,心口热热的,有着根脉相连的亲。年年惦念,年年来,来了又不想走——”(《又逐春风到洪洼》)。读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总能让人动容!
  
  散文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张晓玲驾驭文字的功力是很强的,这来自她对古今经典诗文的大量阅读和深刻感悟,“一夜一夜酿出的新绿抬高十万亩庄稼地,十万亩碧波汇流成海,接连远天。彩云之上,婵娟自多情,轻解罗带,抛向南湖,一条白练落入新河。清清的新河水,一头挽着洪河,一头挽着蒙河,兄弟们手挽手向前走。”(《南湖》)。读这些文章,感到她的语言十分凝练,优雅生动,似乎是信手拈来,却字字珠玑。“太阳晒得麦草垛暖融融的,像个黄澄澄的玉米糁子馍馍。猫舔着嘴巴伸伸懒腰卧上去,扯起呼噜像一只黄蜂在耳边打转,嗡嗡,嗡嗡,没老厚邪乎。祖母手里纳着鞋底,看见猫打呼,她也开始栽嘴,一磕头一磕头,额头差点磕到手里捏着的纳鞋底的大针上——”(《入冬》)。从中可以看出张晓玲的文字吸收了淮河岸畔的民间语言营养,进行了提炼升华,质朴中充满灵动,古倔里含有新韵,从而可读、耐读、有趣。
  
  张晓玲的散文让人读之难忘,还源于她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构思。“三月的小雨下过,麦苗儿蹦一蹦长一拃,油菜花开得一天比一天热闹。蒲公英小脸儿仰着,坐在房前、路旁、田埂、渠边晒太阳,出门去听戏的邻家小妹妹一般欢喜。春天把洪洼捧在手心里,簪花戴朵,披金着翠,妆扮得像个人见人爱的小娇娥。”(《李集》)像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句子,写得精彩,犹如童话,谁不喜爱!她写我们熟悉的淮河,写蓄洪区,总写得很美很可爱,“不舍昼夜奔腾不息,累了,只是在我的家乡弯了一下腰,缓缓地弯了一下腰,伸开双臂,轻轻地抱一抱我的祖先,抱一抱岸上的稻菽和草木、鸡鸭和牛羊,又直起身匆匆离去——”(《淮水之上》)。句子是多么动情,多么形象,由这些文字营造的画面叠叠层出,读罢掩卷,总有一种久久萦绕于脑海,挥之不去的感觉。
  
  文学之路是坎坷、艰辛而漫长的,需要耐着清贫寂寞,需要有很大定力。小荷才露尖尖角。我相信,以张晓玲的才华,有淮河的丰腴滋养,又适逢一个伟大的文学时代到来,她的文学之路还很长,上升空间还很大,今后定会有更多更精美的文字在她的生花妙笔下诞生。
  
  期待着。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