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新发展会员名单公布,我市3人入选,分别是李松、汤其光、陈兴玲。其中,陈兴玲是以歌词创作见长的作家,她善于以女性的视角,从生活万象中提炼诗情画意,使作品具有唯美且发人深省的魅力。她具备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精通音乐文学,两相结合,文字便拥有典雅、隽永的美感。 个人名片 陈兴玲,70后,出生于颍上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阜阳市第五届人大代表。2008年开始从事歌词、诗歌、小说、散文诗创作,作品在《安徽文学》《散文诗》《词刊》《歌曲》《儿童音乐》等刊发,为电影《青海湖畔》、电视剧《非同小可》等主题曲作词,创作歌词近千首,代表作有《小小新娘花》《花香彼岸》《洛神赋》《爱的色彩》等,出版作品集14部。曾获全国词曲新作“晨钟奖”、阜阳市“五个一工程奖”等。 “困境中,文学成了我的倾诉方式” 记者:你从200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如今已有15个年头。你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陈兴玲:从小我就喜欢文学,散文、诗歌、小说我都喜欢。每当生活累了,无助时,我就读读书或者写写文字倾诉一下。 2001年,我在颍上县城照顾孩子上学期间,结识了本地一批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士,有写诗歌的罗强、写小说的贾李、写歌词的闫家荣……因为共同的爱好,我租的房子成了我们聚会的“文学小屋”,也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文学梦。 那时,我的生活比较困窘,白天忙一点小生意,还要下地干活。积攒一点钱,我便给孩子买书,偶尔也给自己买书。那时,我读的大部分书都是跟朋友借的,就这样日积月累地借书读,并不断尝试文学创作。 我对诗歌创作有着天然的亲近感。2006年,我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丢失的身影》,并有幸结识了颍上县音协主席程安国,并在他的引导下开始接触音乐文学创作。这种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形式,为我的创作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后来,在程安国主席的带领下,我和李学亮、陈刚、杜文静、罗强等一批本地词作者共同创办了音乐词刊《徽风》。通过8年的努力,该刊物凭借独特的风格,在国内同行中产生了不小影响。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因素停刊了,但我和其他几位编辑仍没有停止歌词创作,直到现在。 记者:“乘着淮河的波,踏着沙河的浪,掬一捧荷香,等你在颍上……”你多次将故乡颍上写入歌中,能否谈谈这座皖北水城对你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陈兴玲:我非常热爱颍上,每次和外地朋友提起故乡我都很骄傲。平时工作之余,我常和朋友一起感受这座皖北水城的一草一木以及四季变换。因为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这里,所以我才会无数次将视角对准这片热土,去写、去歌唱,写出了《诗画颍上》《颍上古八景》等系列作品。 故乡情结,对写作者来说是一种潜意识,是最本原的精神世界。我认为,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故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旅途。 “打动自己,才能激起他人的共鸣” 记者:歌词写作要求创作者用寥寥百十字,展现和表达人的各种情绪、情感,让更多人产生共鸣。你是怎样努力写好歌词的? 陈兴玲:相对于其他文学创作样式,歌词必须高度凝练、灵动、有故事、有内涵。歌词创作中,我非常注重营造意境,把握语言的张力,“吝啬”地把每一个字争取发挥到极致,并斟酌如何恰当地留白。同时,我也尝试进行多种文体创作,包括散文诗、小说甚至剧本,虽然我自认为写得不好,但不断地尝试为歌词创作带来更多层次感。 我在歌词领域默默耕耘了15年,受到不少专业老师的鼓励。程安国主席说,如果想写出好作品就得做到“看、听、悟”,虽然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真正明白这三个字的含义。原颍上县文联主席王波告诉我,读书、再读书。原安徽省音协主席谢国华教导我:兴玲记住,读好书交高人。颍上县副县长岳岿指导我,要走出门,看看外面的世界,打开内心的格局……创作时,这些鼓励时常萦绕在我耳边,鞭策我不断突破、勇于创新。 记者:你认为,歌词创作与其他文学样式有哪些不同? 陈兴玲:歌词创作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都是表情达意的一种载体。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同样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灵动的特点,但歌词是要被唱出来的,要插上音乐和歌声的翅膀才能飞起来,这就要求作者创作时要考虑歌的旋律。歌词创作就像是“戴着镣铐的舞蹈”,真正热爱歌词的人,甘愿受到这种“束缚”。 同时,歌词创作要从立意、构思、遣词等方面着手,首先要能够打动自己,才能激起他人的共鸣;要做到不能只抒情而没有故事,优秀的歌词都很好地把握了起、承、转、合的结构;音韵的运用非常重要,优美的音韵会给人强烈的乐感,处理不好的话,歌词就会显得很难唱。此外,歌词创作还要营造唯美的诗情画意,“一切景语皆情语”。 “着一个点走下去” 记者:哪些人对你的写作影响比较大?创作中,你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在作品中体现时代的声音? 陈兴玲: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平时,为了写好歌词,我听的歌比较杂,流行的、民族的等都会涉猎。我喜欢方文山歌词对传统的颠覆、创新,我喜欢闫肃歌词的干练、乔羽歌词的诗意、张黎歌词的生活气息、任卫新歌词的深奥……我还涉猎各类名家名作,我喜欢白落梅散文的高雅、毕淑敏的洒脱、丁立梅的清新、洪振秋的地方文化,以及余华小说的语言、张炜的文气、严歌苓的狠劲……只要喜欢的书,我都会挤时间看,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切文学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好时代,应该拥有一份责任和使命感,用诗意的笔触多写写身边那些感人的人和事,让生活充满美和希望。 记者:现在,你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下一步,你有什么创作计划吗? 陈兴玲:现在我依然宅在农村老家,平时做点小生意、种种地、写写文字,我想这辈子都离不开这片“土地”。 杭州诗人吕煊曾说:一个作者文笔一旦成熟,就要着一个点走下去。我对自己的写作要求是顺其自然,因为喜欢,所以会一直坚持下去,希望有一天能写出让大家喜欢也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最后,我想引用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的话:“诗人可以舍弃所拥有的一切,但必须牢牢守着亦冷亦暖的白日梦,和亦歌亦泪的那只花篮。”我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爱好文学的朋友,我们都是普通人,过着平凡的生活,也拥有属于自己的梦。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