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30多年来他义务为街坊邻居看病

2023-7-4 09:12|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8051|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 实习生 袁梦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今年87岁的老中医王习之,30多年如一日义务为街坊邻居看病,坚持只开方子不卖药。在他看来,为街坊邻居看个小病、开个药方,既给大家减轻了负担,又让自己不至于在家“闲”出毛病来,可谓两全其美。近日,记者采访了他。
  


  只开方子,不卖药
  
  “王医生,俺这没啥毛病吧?”望着低头书写药方的王习之,马大娘有点忐忑地询问病情。将方子递给马大娘后,王习之微微一笑,“没事,你这是心情焦虑加熬夜造成的,回去按方子服药,多休息就行了。”
  
  每到周末,王习之便会回到颍州区洄溜集老宅,为邻居们义务把脉问诊。其他时间,他则在位于颍州区奎星社区的家中坐诊。退休30多年来,他往返于两地义务坐诊,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王习之有个恪守多年的原则:只看病开方子,不卖药。老人说,自己把脉开方子是举手之劳,能给大家减轻点负担,就给大家减轻一点。
  
  王习之1936年出生于洄溜集,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医。1950年起,14岁的王习之便在父亲的诊所里帮着抄方拿药,耳濡目染下,渐渐成为了父亲的小助手。
  
  1956年,王习之成为乡镇联合诊所的医生,两年后进入公社医院工作。1969年,王习之调入当时的阜阳县中医院(阜阳市中医院前身),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悬壶济世、医者仁心,是王习之少年时代父亲对他的谆谆教导。从事中医工作至今,王习之为患者看病时尽心尽责,也留下不少难忘记忆。1978年冬季,一位阜南新村的汉子用架车拉着患病妻子,在风雪中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一天,来到阜阳县中医院求诊。夫妻俩赶到医院时已是傍晚,眼看他们无处可去,王习之主动将两人留到自己办公室居住,并到食堂为他们打了晚饭。第二天为患者看完病后,王习之掏出5元钱,塞到汉子的口袋里。
  
  在医院工作期间,他自己都记不清帮助了多少困难病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还不时有人从阜南、太和、临泉等地来到阜城寻找王习之,要归还药费。
  
  为邻居看病,从不收钱
  
  1989年,王习之从县中医院退休,因为不愿赋闲在家,又拾起老本行,在家开了个人诊所。对待街坊邻居,他从来不收费用。
  
  “俺们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找王叔看病,他从没收过一分钱!”提起王习之,五十出头的邻居穆善玲满口称赞。穆善玲是王习之看着长大的。在她记忆中,上到爷奶、父母,下到子女、儿孙,几乎都找王习之看过病。“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开方子不收钱不说,还尽可能地给开便宜、实用药,不让病人花冤枉钱。”
  
  近两年,颍州区三十里铺镇祥瑞老年公寓的十多位老人成为王习之的牵挂。从祥瑞老年公寓成立至今,王习之除了为他们义务诊疗,还前后为这座公寓捐助价值10万余元的物资和现金。
  
  多年来,王习之乐善好施。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王习之向颍上县杨湖镇灾区捐献价值1000多元的药材;2019年,他为颍泉区中市街道新建社区的“慈善超市”捐赠5万元,帮助生活困难群众;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闸开闸蓄洪,第二天王习之便通过市慈善总会,向王家坝镇捐赠了价值2万元的雨衣、铁锹、药品等抗洪救灾物资。
  
  “人活一辈子,应当多做些善事。我也是尽己所能,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王习之说。
  
  市慈善总会秘书长董鹏飞说,王习之老人退休多年,本该安享晚年,但多年如一日义务为街坊看病,发挥余热,扶危济困,奉献社会,值得我们学习。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