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科技创新迸发“硬核”力量

2023-6-16 16:22| 编辑: 刘黎 | 查看: 19597| 评论: 0|原作者: 王雪洁 王孙昊/文 郭海洋 庞诚 余波/摄|来自: 阜阳日报

    六月阜阳,春去夏至,万木葱茏,生机勃发。
  
  科技创新,如同春天澎湃的“潮水”,正以当先的劲头激荡起翻腾的“浪花”。
  
  2021年,阜阳成为全省首个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并通过验收,随即进一步明确“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方向。两年时光匆匆而过,沿着加快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这一目标,阜阳坚决下好创新“先手棋”,正奋力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一组组亮眼的科创数据,刻划着阜阳科技创新发展之路的里程表;一个个闪亮的创新创业故事,展示着阜阳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推进会现场
  
  重视:吹响“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奋进号角
  
  多年以前,地处淮河北岸的阜阳是农业大市,现如今,阜阳已华丽变身,乘着科技创新的东风,迎来了厚积薄发的快速成长期。
  
  吉祥三宝“亮相”北京冬奥会、阜阳麦种“阜航麦1号”随神舟十号飞船遨游太空、欣奕华光刻胶填补国内空白、太和贝克药业结束了国内治疗艾滋病长期依赖进口药物的历史……一批批辨识度高、影响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在独自“出圈”的同时,描绘着阜阳科技创新版图,颍淮大地回荡着“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乐。
  
  再看看数据,不言自明。
  
  阜阳市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2.6%,增速高于全省8.7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60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99家,数量分别居全省第7、第4位;培育市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达621家、25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2家……
  
  其背后正是阜阳市委市政府多年来的坚持不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阜阳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共同担任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2018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工作,2021年成为第一个通过省级创新型城市验收的地级市,并乘势提出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今年5月18日,市委召开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推进会,进一步细化2023年全面启动、2025年获批建设、2027年通过验收“三步走”目标,吹响了“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号角。
  
  转化: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何为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科技创新成果不能锁在抽屉里!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前提,就是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如何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界首市吉祥三宝高科纺织

  位于界首高新区的传统棉纺企业吉祥三宝做出示范:为“变身”科技型企业,吉祥三宝积极与院士团队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以技术入股,并以“异地科研平台+技能型人才”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穿针引线”,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阜阳首个省级留学生创业园——“太和生物医药谷”,将科技人才与研发成果集结在一起,结合生物医药专业特点,为海归人员和外籍人才,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个性化的孵化服务。目前“谷”内已入驻黄震教授团队、留美归来的施巍炜团队等近20个海归创业团队,发展医药研发平台36家。
  
  “建平台,通过平台转化,成果落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有了!”阜阳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阜阳的科技创新,更多在于企业自主创新与大学科学研究的合作。
  
  企业“牵手”科研院校,以平台创新为支点,以融通创新为路径,以激活创新为方法,构建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形成高效运转的科创产业“加速器”,让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成功走向“货架”,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不要小看这些平台,它们的能量很大,可以通联院企、联通全球,将创新成果源源不断输送到企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目前,阜阳已实现国家级企业研发平台、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零的突破”。试点建设市技术创新中心4家,建设省重点实验室8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建有市级及以上各类研发平台9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达到35%,其中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从2017年的131家增长到257家,占全省比重由5.24%提高到6%。
  
  此外,阜兴新能源、新型钠离子电池等产业研究院加快建设,安农大皖西北实验站、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太和试验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皖北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科研育种示范基地、安徽省小麦抗赤霉病研究院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相继建成。
  
  保障:创新型企业“生根发芽”离不开优渥土壤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种子,那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就是不可或缺的土壤。
  
  近年来,阜阳着力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科技创新“4111”五年行动计划,设立“阜阳市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在全省率先建立研发投入联席会议制度;揭榜实施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事项,与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共担失败风险等,加快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安徽阜兴新能源生产车间

  “好的环境、好的平台和好的团队,成就了今天的阜兴。”阜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佟兴雪,连用三个“好”表达了在阜阳创新创业的心声。
  
  作为我国首个20GWN+超高效大尺寸单晶太阳能硅片生产企业,阜兴新能源科技在76天时间内实现了试生产,得益于阜阳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不久前,“安徽太和粮经作物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及产业化开发专家服务基地”成功获批全国第九批13家专家服务基地之一,这个依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皖北分院设立的服务基地,现有对口联系专家15人,通过技术示范提升我市粮经作物优质品种产业化水平,促进产业链式融合发展,有效推动粮经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倾情服务、政策配套,为企业、科学家们提供了安心的科研环境,让他们潜心研究国家重器、创新创造,阜阳创新发展的土壤“营养”充足起来。
  
  今年5月18日召开的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推进会,在清醒认识当前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形势的基础上,发出乘势而上的“冲锋号”,出台一系列“硬核”措施,传递着阜阳“施肥沃土”的决心:引导与头部、专精特新企业成立创投基金,加快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等产业基金投资运作,打造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构建研究院、产业园、基金群、政策包为一体的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科技研发“沿途下蛋”,开展科技成果熟化、二次开发、产业化,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健全科技创新尽职免责负面清单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深化阜师大等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大包干”改革,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
  
  随着冲锋号角的回声,未来阜阳创新的引擎将发出更强劲的动能!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