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徐淙祥年近70岁,种粮已经超过五十载。与农田打交道半个世纪,徐淙祥参与和见证了农业现代化,也获得了一连串“国字号”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带头人。《面对面》栏目专访了徐淙祥。 一位70岁农民的科技种田梦 曾经,徐淙祥的理想是吃饱穿暖,他的家乡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处于黄淮海平原的腹地,尽管黄淮海平原素有粮仓之称,但饥饿是徐淙祥青少年时期最深刻的记忆。 1971年,徐淙祥高中毕业,他本可以当老师,但为了内心的执着,选择了回乡务农,希望能通过科学种田实现吃饱穿暖的理想。 1983年,徐淙祥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乡农民技术员,之后又成为乡农技站站长,通过和各级科研单位合作完成栽培试验,他不断总结科学种田的方法,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1998年,他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农技师。2003年,农业部千亩高蛋白大豆丰产栽培实验任务落到徐淙祥的身上。 “你种在地收在天,你种啥都不成;还有三分种七分管,丰产丰收才保险;精心种细心管,这就是一套栽培技术。” 总结出来的栽培技术听上去简洁明快,但种植的过程却千辛万苦。2003年大豆栽培试验中,徐淙祥严格按照实验项目要求,整地、播种、追肥,豆苗长势喜人。但那一年黄淮海地区遭遇特大洪灾,千亩大豆试验田全部淹了水。 为了挽救这个国家实验项目,他带着全家人,连续三天三夜在大豆田里扒沟排水。那一年,许多农户家的大豆减产,徐淙祥负责的这1000亩试验田却创下平均亩产181.6公斤的纪录。 大约30年的时间里,徐淙祥出色完成了数十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由他领衔研发的小麦、玉米绿色高产种植技术分别获国家发明专利、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 成为农技专家的过程,也是徐淙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过程。2010年,他带领村民成立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多个贫困户、上万名农民成功脱贫致富。 祖孙三代接力种好粮 很多年里,跟在徐淙祥左右照顾千亩试验田的,是他的大儿子徐健;2018年,本科学建筑专业的孙子徐旭东也加入其中。从大二开始,徐旭东会利用假期帮助爷爷整理数据,把资料和文档电子化。 徐旭东说,“我喜欢农业这种环境,尤其是丰收的时候,整个村庄都在忙碌,忙碌着收获,虽然辛苦,虽然累,但看大家都是非常愉悦,非常轻松的那种心情。我们小孩子都在田里面,在秸秆上玩耍,就感觉整个农村很有那种活力,很有那种生机,我喜欢这种氛围。” 2022年,徐淙祥的试验田里两个小麦品种都实现了亩产超800公斤的历史飞跃。千亩大豆优质高产示范田的平均亩产也再创新高。但是,就在2022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曾经做过心脏移植手术的徐健因过度劳累导致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 2022年夏季作物产量很高,达到800多公斤,但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突如其来的一场雨把晾晒的粮食都淋了。那段时间,徐健经常早起晚睡,也睡不好觉,这一系列导致他心脏病复发…… 徐旭东说,“我爷爷在农业上坚持了五十年,可以说是我包括很多我们做农业人的一个榜样。之前有人采访我,说你搞农业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正好我带着他们到一个我们的展示牌前,上面是我爷爷和袁隆平,还有李登海在一起的合影。我说我要向他们学习,我争取跟他们一样,能够为我们的国家农业发光发热,做出自己的价值,有价值、有成果,追上他们的脚步,甚至超越他们。”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