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知青记忆凝笔端 故地重游话巨变

2025-4-8 09:37|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707|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任刚 通讯员 刘玉玺 实习生 汪海峰|来自: 阜阳日报

   近日,阜阳市卫健委系统退休职工王福军将个人诗文作品集结成册正式出版。这本《王福军诗文集》记录了作者自记事起至2024年的人生历程,其中知青时期的特殊记忆成为全书最具时代价值的篇章。

  1975年,刚满18岁的王福军高中毕业,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赴颍泉区宁老庄镇荣华大队插队。时值河南特大洪水过境,当地刚经历严重洪灾,村内残垣断壁遍布,多数村民栖身秸秆黏土搭建的临时居所。作为重点安置对象,王福军等知青被安排住进村内仅存的一排土坯房。

  “白日开沟疏水道,夜来挑灯学毛选。耕篓耙扬皆精熟,体魄心智俱磨炼……”书中收录的“知青岁月”组诗,生动再现了特殊年代的生活场景。王福军回忆道,尽管物质条件艰苦,知青们仍坚持每日劳作后集体学习,在油灯下研读《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

  对于这段长达5年的知青生涯,王福军如此评价:“这段经历让我吃了不少苦,但也开阔了眼界、磨砺了意志,铸就了坚韧的性格和豁达的人生观,对我后来的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今年清明前夕,王福军携妻驾驶电动三轮车重访荣华村。站在双向四车道的沥青公路上,面对规划整齐的楼房和智能灌溉的现代农业园区,老人连声感慨:“预想过会有变化,却不料是沧海桑田。”曾经居住的知青宿舍已化作千亩麦田,记忆中的生产队场院变成了乡村振兴文化广场。

  王福军在村内踱步,不断地进行着今昔对比:昔日泥泞的村道变身景观步道,散落的民居集中为特色小楼。偶遇的几位八旬老者,竟然能唤出名字,聊起当初的交往,大家都感慨不已。

  退休后的王福军成为“城市漫步者”,见证了阜阳日新月异的变化。其诗文集中收录的“阜城新咏”组诗,记录下家乡巨变:立体交通织蛛网,铁航水运竞繁忙;旧城廊影存画卷,新城广厦接穹苍。从老北关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到阜合园区的智能车间;从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到阜阳“米”字形高铁枢纽,这些城市变迁都被他转化为诗行。

  “我是见证阜阳城乡巨变的一代人,将一直用镌刻着岁月温度的诗文,为时代发展作好注脚。”王福军说。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