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探索出新 非遗焕发“青春”活力

2024-9-24 09:05|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3167|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梅飞 通讯员 史浩然/文 全媒体记者 王彪/摄|来自: 阜阳日报

   今年中秋节,位于太和县城关镇文明东路的万泰永糕点门店成了吃货们的热门“打卡”地。继承传统技艺,坚持手工制作,这里的各种糕点物美价廉,是不少人走亲访友的首选礼品。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变化,万泰永糕点努力摸索创新,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更多外地消费者也能品尝到这一特色美食。
  
  作为市级非遗项目,万泰永糕点的发展壮大是太和县写好非遗传承文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太和县多措并举探索创新,打造非遗传承发展新样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全媒体记者 梅飞 通讯员 史浩然/文 全媒体记者 王彪/摄

  
  传承百年 留住舌尖上的“老味道”
  
  近日,记者走进万泰永糕点门店,一股浓郁的甜香味儿扑面而来,货架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种糕点。负责人李宇一边热情招呼客人,一边请大家试吃。“酥脆可口,鲜香四溢。”记者随手从盘中捏一块放进口中,顿觉唇齿生香。
  
  回味浓厚的背后,是万泰永糕点手艺的代代传承发展。李宇介绍,早在1886年,祖辈李麟朝就受家庭影响从事经商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河南周口的稀果、口酥、酥饼、炒果等糕点味道不错,很受欢迎,便请师傅来到太和,开设了“万泰永”糕点店。当时,在太和县,谁家办喜事时能用万泰永糕点招待客人,都倍有面子。1900年,第二代传人李相臣接管了该作坊。由于生意好,在皖西北地区影响较大,引来不少追随者学习。改革开放后,李相臣的后人李松波办起了太和县知青回民食品厂(后改名为太和县回民食品厂),生产的糕点备受青睐。
  
  2004年,李松波的儿子李新开办了万泰永回民食品有限公司,公司生产的糕点在当地家喻户晓,得到消费者好评。
  
  “很庆幸,我们祖辈的手艺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经过一代代人的坚守,传承了下来。”李宇是李新的儿子,2012年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家乡,继承并不断光大祖上传下来的糕点制作技艺。
  
  好原料才能生产出好产品。太和县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等为优。优质的小麦、芝麻成为万泰永糕点制作的原料首选。万泰永生产的传统特色产品蜜汁京果、麻油口酥、樱桃酥、芙蓉糕、蜜三刀、蜜梅豆、太阳饼、麻油五仁大月饼等远近闻名。
  
  “我们的果品选用优质糯米,经过冲洗、浸泡、发酵、再冲洗、晾晒、打浆、油炸、灌浆等工艺,制作流程相对复杂。”万泰永糕点店的产品坚持用真材实料,配方有讲究,口感酥软,曾被阜阳市相关部门评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
  
  经过一百多年传承发展,万泰永糕点从一间小作坊、一口小油锅起步,发展成为皖北地区知名糕点,其制作技艺是太和传统饮食文化和生活习俗、婚娶文化的见证,是研究太和近代经济史、社会史与民俗文化史的重要活态资料。2023年,万泰永糕点制作技艺入选阜阳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随着社会变迁和饮食理念变化,李宇在继承糕点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努力摸索创新,不仅增加了低糖、无糖等糕点产品,而且不断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万泰永糕点走向全国,使更多消费者了解传统糕点文化,能够便捷地品尝到阜阳美食特色。
  
  科技助力 打造传承发展新样板
  
  目前,太和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6个,其中省级项目6个。针对非遗项目的多样性、复杂性,太和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实施分类管理,对省、市级项目由县非遗保护中心直接负责做好重点项目保护传承工作,对县级非遗项目实施属地管理,由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负责保护传承。
  
  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如何让非遗“出新”,一直是非遗工作参与者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太和贡椿制作技艺的不断发展、提升,或许给出了参考答案。
  
  太和县自古就有“香椿之乡”的美誉,太和香椿是安徽省名特产品。史料显示,太和香椿种植历史已有1000多年。《太和县志》对太和椿芽有如下记载:“肥嫩、香味浓、油汁厚、叶柄无木质,清脆可口。”2022年5月,“太和贡椿制作技艺”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太和县大新镇,村民张虎注册成立了太和县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沙颍河南岸17.4公里长的滩地上,种植37万余株香椿树,占地737亩。2015年以来,合作社成功申报2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的“断根增株”育苗方法,对保护太和香椿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合作社每年加工能力在50万公斤左右,还开发了香椿酱、香椿茶、香椿粉、香椿精油系列深加工产品,在网上销售很好。
  
  2022年5月,阜阳师范大学与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华大基因、天津科技大学等多家单位研究人员合作,获得了首个香椿基因组,对香椿分子育种、品质提升和后期优良品种推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太和县香椿种植面积稳定在3.9万亩左右,年产量200万公斤以上,大约占全国的21%。”太和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太和县积极做好“非遗+产业”大文章,做大做强手工技艺类项目。扶持坟台丸子项目,鼓励非遗传承人扩大生产规模,年产值超过300万元;扶持太和花馍非遗技艺传承人成立三孝堂食品有限公司,实现年净利润近百万元,带动50人就业增收;开发以旧县镇大张村和郭庙镇高寨村为主的太和板面等新型产业,不断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光添彩……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发力,让太和非遗项目焕发出了新活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