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圭表

2024-9-2 09:24| 编辑: 刘黎 | 查看: 1304|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李方达/文 庞诚/摄|来自: 阜阳日报

  1977年,文物工作者发掘阜阳西汉汝阴侯墓时,发现了大量漆器、铜器、陶器等。其中一件漆器,因功能不详在当时被称为“不知名漆器”。后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博物院和阜阳博物馆研究人员合作研究发现,这件“不知名漆器”是迄今所见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件圭表实物,有测定冬至、春秋分和夏至的正午影长的功能,是一件十分精准的珍贵天文测量仪器,是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天文史的宝贵资料。
  
  解密“不知名漆器”
  
  这件“不知名漆器”是木质彩绘漆器,出土时木质已严重腐坏,所幸留存下来的漆皮较为完整。文物工作者根据留下来的漆皮,测绘出其具体结构和尺寸。
  
  该器物主体由完全对称并以木铰链连接、可折叠的两部分构成,展开后总长68厘米、宽6.2厘米、厚2.2厘米,折叠后长度为34.5厘米。两部分的中部均镂空,镂空部分有两个层次:上层(折叠后为内侧)为长方形,内有一个可折叠的长方形立耳,立耳全长16.8厘米,中部各有一个圆孔;下层造型奇特,一半正好容纳两个刀形木块的组合,另一半则正好填入一个兽首状木块。整件器物共有4件形状相同的刀形木块、两件兽首状木块。两件兽首状木块的背面分别刻有“一”“二”。两件兽首状木块的不同位置上还分别刻了由4个“⊥”围绕一个中央圆点构成的特殊图案。专家们从这两个特殊图案入手,一步一步解开“不知名漆器”之谜。
  
  “兽首状木块上的‘⊥’符号在甲骨文、金文中就有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教授在研究文章中指出,甲骨文、金文中的“⊥”符号可解释为“土”。而《说文解字》记载:“(圭) 从重土”。由此推测,“⊥”符号可能与“圭”字有关。
  
  圭在秦汉时期是玉制礼器,而“不知名漆器”被发现时就与编钟等礼器在一起。“土圭”具有测量功能。《周礼》记载:“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根据后人注释,所谓“致日”就是用“土圭”测量四季的日影,以便了解在特定节气的日影是否达到历法所推的长度,由此审定人君行为的得失;而所谓“土地”,就是通过日影测量来确定封地范围,“土”即“度”字之意。
  
  综合经典文献和古文字专家的研究,石云里教授认为:“圭之本义为‘木表及其投射之日影’,引申而测影之工具亦称为圭,即后之土圭。”因此,汝阴侯墓出土的“不知名漆器”上的“⊥”形符号及其构成的图案应该也与立表测影有关。另外,“不知名漆器”折叠起来后较长一侧的长度为34.5厘米,按照西汉的长度标准差不多是1尺5寸,正好是《周礼》中记载的土圭长度。这进一步印证了该器物与土圭之间的联系。
  

  市博物馆内展出的圭表模型
  
  测日影定时节
  
  土圭测量日影的功能,必须配合相应的投射装置,即一根直立的标杆,也就是古人称之为“表”的物件。“从与土圭之间的联系以及器物结构上来看,‘不知名漆器’上的立耳应该就是表,整件器物可能就是一种圭表。”石云里教授对器物图纸和模型研究后发现,将该漆器支起来水平安放在南北方向上,正午时就可以利用立耳取日影。
  
  为验证“不知名漆器”是否具有测日影、定时节的功能,石云里教授团队根据天文学原理和相关资料算出西汉时期汝阴侯国和长安二十四节气影长的理论值。其中,汝阴侯国冬至、春秋分、夏至的正午影长理论值分别为23.36厘米、10.30厘米和2.58厘米。而“不知名漆器”一侧的最外端点、一号兽首状木块上“⊥”符号中心点、刀形木块的直线形内肩点,3点到立耳根部的距离分别是24.2厘米、10.3厘米、3.4厘米。这三组数字与石云里教授团队计算的冬至、春秋分和夏至的正午影长理论值很接近。这验证了“不知名漆器”就是一件可用来测量日影、确定时节的圭表。
  
  既然该器物的一半就可以起到圭表作用,为什么要做成可折叠的两部分呢?石云里教授推测,由于其折叠特征,这种圭表的两个立耳很难自己保持与圭面相垂直,将两个立耳中腰的两个圆孔用粗细正好的圆棍穿起来,两个立耳即可被同时固定到与圭面垂直的位置。二号兽首状木块上的“⊥”形符号中心点到立耳根的距离为12.36厘米,对照理论值,它可能是用于观测春分前或者是秋分后一个节气的,也就是惊蛰和寒露。至于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节气进行测量,则仍是未解之谜。
  
  表现出早期圭表的原始性和独特魅力
  
  在西汉汝阴侯墓发掘之前,江苏仪征石碑村东汉1号墓(属东汉中期以后)出土了一件带有刻度的尺状器物,最初被当成尺子,后经天文史学家考证,被确定为折叠式圭表。
  
  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这件圭表与仪征东汉墓出土的可折叠圭表在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两件器物都是可折叠式的;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圭表上两侧可折叠立耳中腰上都有小孔,仪征东汉墓圭表的表上也有一个小孔;二者的主体长度均相当于《周礼》中记载的土圭的长度。
  
  不同的是,仪征东汉墓出土的圭表圭面上带有刻度线,在圭的正面槽中有两枚铜方钉,圭面另一端也有铜方钉一枚。三颗方钉中心距表足分别为圭面刻度的3.5寸、5.35寸和13.45寸,相当于汉代文献中所给出的夏至、春秋分和冬至标准影长的十分之一。
  
  与仪征东汉墓出土的圭表及后世同类器物比较,西汉汝阴侯墓圭表没有刻度,而是用特殊图案实现对特殊节气正午影长的精准标记,表现出早期圭表的原始性和独特魅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