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以改革创新引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024-6-27 17:26| 发布者: 谢珊珊| 查看: 1415| 评论: 0|来自: 中安在线

摘要:   占中国国土面积4%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三省一市发挥比较优势,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藩篱,加快要素自由流动
   占中国国土面积4%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三省一市发挥比较优势,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藩篱,加快要素自由流动,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改革成果,强化跨区域共建共享共治,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全力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深耕“试验田”,结出“创新果”

  长三角包含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区域面积约35.8万平方公里。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如何在如此广阔的区域内实现“一体化”?这是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前的现实问题。

  为整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积累经验,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G60科创走廊等如同一块块“试验田”,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在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有一条长500多米的汊河大桥。每天清晨,来往车辆络绎不绝。在桥的另一端,便是江苏省南京市。地缘相近,来安县与南京市江北新区合作共建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打造省际毗邻区域“试验田”,“一盘棋”促进产业协同、交通互联、设施互通、服务共享、人才互认。

  安徽以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为重点,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从机构设置、规划管理、设施互联、产业协同、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省市县(区)三级联动机制,

  近年来,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在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效。3个功能区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77个,总投资超460亿元。来安县汊河镇紧盯“新三样”等产业,全方位嵌入沪苏浙高端产业链,累计招引亿元以上项目30个、协议总投资262.2亿元。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包括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这块“试验田”对标世界前沿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在协同创新中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G60科创走廊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动九城(区)头部企业、院所机构、经营主体等,成立了多个产业(园区)联盟、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实施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智能物流装备等细分行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科创+产业+金融”为抓手,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仅推动了区域内传统产业的升级,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至目前,G60科创走廊9城科创板受理企业超170家,已注册上市企业约120家,均占到全国的1/5。

  破行政壁垒,享改革红利

  拿着马鞍山的社保卡,可以到上海的定点医院挂号、就诊、拿药;在杭州的政务服务大厅,可以办理注册地在合肥的营业执照……

  增强一体化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大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三省一市循序渐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如今,长三角地区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市通办,推动了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新模式,让公共服务更加便捷,有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52项居民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卡通办”,17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安徽参与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安徽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等6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长三角异地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通道全面开通覆盖超2.4万家医疗机构。

  打破行政边界,携手打造绿色长三角。安徽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西大别山区、皖南—浙西—浙南绿色生态屏障共同保护,完成人工造林28.15万亩。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合作,在项目环评共商、移动源污染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省际共建。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皖浙两省合作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积极探索多元化补偿机制,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共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高标准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安徽383个基地近750亿元优质农产品走上沪苏浙居民餐桌。

  打造行政执法“一把尺”,推进监管执法一体化。安徽牵头制定《长三角地区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和从轻减轻处罚暂行规定》,推动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统一执法尺度和裁量标准,优化长三角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区域执法办案一体化水平。

  长三角地区监管执法协同水平不断提高,联合发布长三角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指引,编制23种区域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场检查工作指引。消费维权跨域共保,累计培育放心消费单位40余万家、“长三角实体店异地异店退换货联盟”单位541家。

  深化体制改革,赋能产业升级

  坐拥众多“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区域内新兴产业云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三角地区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当先锋。

  三省一市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

  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共同构成的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稳步壮大,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启动实施了第二批28个联合攻关项目,其中围绕三大先导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需求,首次布局实施8个重大创新联合研究项目。

  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安徽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已建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56%、居全国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

  聚力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安徽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与上海市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协同参与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发射。“3+6+3”大科学装置梯次布局加速建设,推动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与沪苏浙协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实施国家级和省级攻关项目77项。

  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安徽联合实施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共建人工智能等长三角产业链联盟,面向沪苏浙开展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2023年,全省开展874场活动、惠及企业2.6万家。

  以金融赋能长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安徽加快建设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和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构建“科创出题、金融答题”工作新机制;共同推广长三角征信链平台,推动省内商业银行利用长三角征信链开展查询应用,截至目前,安徽省上链机构依托长三角征信链已累计放贷10.93万户、金额1.12万亿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