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人才高地 推进乡村振兴

2024-1-15 10:34| 编辑: 刘黎 | 查看: 20976| 评论: 0|原作者: 蔡梓君 樊雪 夏小华|来自: 阜阳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动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村和农民的事,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事。乡村振兴,人才为先,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农业大市、粮食大市,阜阳是全国闻名的“百亿江淮粮仓”,是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阜阳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动力,持续厚植优势,“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为乡村人才引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近年来,阜阳市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文化阵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加强。例如,阜南县充分发挥剧团辐射带动作用,把文艺节目送到农村社区、田间地头,让百姓在日用不觉中感受文艺熏陶,县里每年都开展“送戏进万村”文化惠民演出和“文化三进”活动,让文化艺术的种子在农村地区开枝散叶。同时,阜南县整合资金,在城区设置10个智慧图书免费借阅书屋,建成1个城市阅读空间,充分发挥县城辐射作用,以文化人,移风易俗,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二是农业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近年来,阜阳各地加强农业和科技融合,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相融合,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化肥农药零增长、绿色科技染绿田畴,不仅让阜阳连续十多年保持粮食产量百亿斤以上,位居安徽第一,并催生一系列农业产业。在颍州区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信息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农业物联网数据中心显示屏查看苗情,对于农民的用水、用电、地下水、水资源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新机械、新设备和新农艺的结合,为传统农业插上智能化、机械化翅膀,为人才引育提供坚实依托。
  
  三是农村吸引力明显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阜阳市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例如,通过村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实现了垃圾运转、道路清扫、村庄内外环境卫生治理全覆盖,形成了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的农村垃圾集中收运体系。如今的阜阳农村,房前屋后整洁、河水清澈、文化墙生动活泼,村容村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人才引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前,在农业农村吸引力明显提升的同时,面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任,亟需解决一些问题。比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地难、用钱难、用人难和经营范围“小、散、弱”;城乡民生社会资源配置不够平衡,乡村基本保障供给不足;农村实用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待遇不高、缺乏社会地位。为此,需着眼于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改进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健全乡村人才评价机制,提高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在产业布局上创新突破,提升人才引进“行动力”。针对现有农业产业大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情况,乡村产业应加大科技资金投入,配备高科技农业设备,大力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农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还可以充分发展以采摘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业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效益。同时,开辟销售新渠道,利用网络直播等新形式进行销售,引进一批电商、营销、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产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找准产业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要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构建三产一体化发展体系,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吸引各生产主体积极加入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推动资金、技术、土地、品牌效应等要素在乡村产业之间充分流动。
  
  在服务保障上创新突破,提升人才生态“吸引力”。围绕生活配套、人力资源、科技成果转化等实际需求,加大人才保障投入力度,完善人才生活保障和扶持激励政策,打造更有获得感、更具归属感、更多幸福感的人才服务生态。优化乡村人才联系制度,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专家机制,突出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和政策供给,开展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四问”工作法,既打政策牌,又打感情牌。以县域为单位,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畅通项目落地、人才就医、子女就学、交通旅游等绿色通道,打造全周期、人性化服务链,做好人才后勤保障工作,让乡村人才“第一资源”享受一流的服务,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创造一流业绩。
  
  在评价体系上创新突破,提升人才发展“牵引力”。丰富评价手段,灵活采用考评结合、考核认定、实践操作等不同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精准性。建立乡村人才以赛代评机制,把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对表现突出的选手可直接认定相关职称或技能等级。畅通评价渠道。可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机制,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建立评价绿色通道。运用评价成果。推动结果共享,避免多头、频繁、重复评价人才,促进乡土人才评价和项目评审、机构评估相互衔接,在涉农产业技术扶持、载体平台建设、宣传展示平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上给予一定保障,把优秀乡村人才优先列为党员发展对象,及时补充进村“两委”班子,发挥乡村人才“领头雁”作用。此外,还应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创新“人才共享”体制机制,让人才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