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用心育种 用爱育人

2023-11-7 08:34| 编辑: 刘黎 | 查看: 3989|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 通讯员 陈相明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退休老党员高汝轩

      一直以来,他都生活、工作在农村,辛勤育种,事迹曾被《人民日报》报道;退休后,他持续关注农村农业发展,关爱留守儿童。他就是75岁的颍泉区伍明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高汝轩。
  

  高汝轩向记者展示他研发的“彭庄3号”标本
  
  如饥似渴地学习植保知识
  
  11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颍泉区伍明镇关工委。在二楼一间科学实验室墙壁上,陈列着他多年来的研发成果——彭庄3号和关育815、711、116等标本,包括小麦、大豆、玉米标本,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可都是咱农民的好宝贝。”高汝轩拿起一束小麦标本,自豪地对记者说,“在那个最困难的年代,就是因有了它,周边没一个群众饿肚子。”
  
  高汝轩是原苏集公社(现伍明镇)彭庄人。他童年时,父亲是木匠,在公社机械厂做水车,帮助村里种植水稻。亲眼目睹彭庄大丰收、乡亲们喜悦的情景,让高汝轩与粮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5年,高汝轩进入初中。一次,老师讲起了农业专家巩文生培育内乡5号小麦的新闻,高汝轩的视野一下子打开了:原来粮食可以这样种!从那之后,学校的农业兴趣课,他次次都不落下,如饥似渴地学习植保知识。
  
  为保良种,不惜杀鸡取种
  
  1972年,高中毕业后,高汝轩担任生产队农业技术员,在家门前的半分地里,开始了小麦试验种植。
  
  第二年,高汝轩又搞起了杂交小麦,把高矮不等的小麦种植在一起,尝试种出新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种产量高的小麦成功培育出来,即在当地赫赫有名的“彭庄1号”。
  
  “彭庄1号”被推广后,在当地达到了亩产600斤的高产量。在此基础上,高汝轩继续开展有性杂交组合试验,7年后培育出被当地百姓称为“救命粮”的高产小麦“彭庄3号”。
  
  在当地老人口中,流传着一个高汝轩“杀鸡取种”的故事。高汝轩特别关注报纸上的农业新闻,哪儿培育出了新品种,他便写信过去求种。偶尔有外地农科院、专家寄回来的三四粒麦种,都被他视若珍宝。一次,高汝轩收到一批新品种。按照惯例,他将新种子先放到屋前空地上晒一下。但就在他转身进屋的空儿,种子不翼而飞,这可把他急坏了。这时,家中的老母鸡从门前昂首走过,高汝轩立即反应过来,种子被鸡偷吃了!情急之下,他跑进厨房,拿起菜刀给老母鸡开了膛,取出还没被消化的小麦种子。眼见唯一用来下蛋的老母鸡“惨遭杀手”,妻子气得浑身发抖,高汝轩却捧着得而复失的种子嘿嘿傻笑。
  
  先进事迹,曾被《人民日报》报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汝轩先后获得共青团阜阳县委、阜阳县委县政府、阜阳地委行署授予的“五好青年”“优秀共青团员”“农业科技生产科学奖”等。1979年11月,他获得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
  
  1980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以《高汝轩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新品种》为题,报道了他负责的大队农科队试验田栽培的“胜利白号”红芋高产的喜讯,其中一个红芋重达38.5斤,破了全国纪录。
  
  1981年,高汝轩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代表大会。回到阜阳后,高汝轩被调至乡政府工作,先后担任副乡长、人大主席等职务。期间,他创办了杂粮研究所,首次在阜阳引进了脱毒红芋种植,先后培育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红芋近十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300多万亩。
  
  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红色教育
  
  2012年,退休后的高汝轩担任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10多年来,在高汝轩带动下,很多当时健在的老教师,如梁顺然、张志和、吴继章等,纷纷开办义务补习班,为留守儿童免费补课,培养出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高汝轩打听到伍明镇袁寺村赵庄是战斗英雄王克勤的故乡,多次入村走访,又数次自费前往王克勤牺牲地山东定陶搜集英雄资料,作为教育孩子铭记党恩的教材。
  
  2009年,中宣部等11个部委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即“双百英雄”评选),王克勤名列其中。高汝轩联系了一位熟悉的美术教师,在市关工委、颍泉区关工委、颍泉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创作出“双百英雄王克勤”连环画。图书出版后,赠送给全区各中小学校,大力宣讲英雄故事,开展红色教育。
  
  对高汝轩来说,无论是躬身田间,与庄稼相伴,还是关爱留守儿童,都是自己身为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