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曹集镇水稻收割场景 人间最美是金秋,秋色最美是丰收。秋日的颍淮大地,丰粮金黄谷满穗。勤劳的阜阳人,用辛勤和汗水,铺就一幅壮美的丰收画卷。 富硒水稻颗粒归仓 当前,阜南县44万亩水稻进入丰收季,农民趁着晴好天气,利用机械抢收水稻,广袤的田野里,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10月18日,在阜南县田集镇百亩连片水稻田里,几台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轰隆的机器声过处,割稻、脱粒、碎秆等工序一气呵成。 “今年的气候好、光照充足,加之病虫害防治到位,我们的富硒水稻喜获丰收。”田集镇种粮大户张洪告诉记者,得益于2022年实施的“旱改水”工程,当地将低洼旱地、低产旱田、不平整等旱地提质升级,改造成为田成块、路相连、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生产良田。改造后,规模化种植富硒水稻,为粮食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除了实施“旱改水”工程,田集镇还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减少了界沟、荒坡、废路,将零散、低效的地块化零为整,实现“小田变大田”,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 “改造后的农田更方便使用农业机械,降低了生产成本。我们还通过实施良种良法,增加了水稻产量。”田集镇种粮大户李娜娜说,现在,水稻机收成本每亩仅50元,亩产实现1500斤。 “截至目前,阜南县近44万亩水稻已收割过半,预计一周内全部收割完成。”阜南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室负责人刘付喜介绍,近年来,阜南县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水稻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引进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推广科学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增强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复合种植“一季双收”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今年国家重点推广的稳粮扩油项目。金秋时节,颍上县3.2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入收获期,当地积极组织各类农用机械,开展秋收工作。 10月21日,在鲁口镇朱台村9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一排排玉米秆上挂着饱满果实,一垄垄大豆秧上缀着串串豆荚。趁天气晴好,种植大户荣启亮加快采收步伐,大豆收割机和玉米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交替作业,田间地头一派农忙景象。 据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充分发挥玉米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间,形成了适于机械化作业、作物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农业部门派出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培训,为种植户实现“一季双收”、稳粮增收保驾护航。 “技术人员经常来田间下地指导。通过试种,确保玉米不减产,还多收一季大豆,一亩地大概多收400块钱。”荣启亮介绍,他是第二年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了去年的经验和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再加上今年土地墒情好、科学肥水、田管到位,“一季双收”的实际效益让他对这种种植模式充满信心。“明年我打算将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面积增加到1000亩。” “前期我们为种粮大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今年秋收又帮农户联系大型收割设备,作好后勤保障,争取10天内全部收割完毕。”颍上县农业农村局科技特派员叶涛介绍,下一步,将持续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深挖粮食增产潜力,通过技术指导、补贴等方式,发挥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大户带小户,让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得实惠。 生姜丰收群众增收 10月23日,界首市砖集镇郑庄村生姜种植户孙浩早早地来到村头的生姜种植基地,指挥20余名务工人员采收生姜,翻挖、除叶、去土、装箱,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一天采收鲜姜5000多斤,全部销往河南。 孙浩种生姜起于5年前。彼时,在外务工多年的他决定回家乡发展,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他多次赴河北、山东等地学技术、对接市场,后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村民商量,注册成立界首市众帮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起种生姜。“相比于其他经济作物,生姜田管要求严格,种植成本也不小,但是市场前景好、综合效益高。”孙浩说,当年,合作社在界首市砖集镇郑庄村及周边流转了60余亩地,开始种生姜。 肥水达到怎样的比例更适合生姜生长?大棚种植和露天种植如何搭配效益好?产品销售是供应本地市场还是销往外地?几年下来,孙浩一直在钻研生姜综合效益。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积累下来,曾经的“小白”,现在已成为十里八乡知名的生姜种植能手。 今年,孙浩种植的生姜长势良好,平均亩产万斤以上,对外批发价每斤2.5元左右。眼下,他还有20多亩大棚生姜正在控制水肥温度等指标,等待时机集中采收。孙浩估算,今年生姜收入不低于160万元。 生姜丰收也为当地农民提供务工岗位,基地采收生姜高峰时用工30余人,他们大部分是当地留守老人,家门口干活一天挣70块钱,大家表示很满意。 几年下来,孙浩发现,在家种生姜不比外出打工差。他谋划着,联合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进一步扩大生姜种植规模,打造地域农产品特色品牌,带动更多父老乡亲增收致富。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