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她把一生都交给了祖国和人民

2023-7-7 10:32|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4544|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 实习生 袁梦|来自: 颍州晚报

  6月30日,晚报以《送别老兵郎德美》为题,报道了太和县92岁老兵郎德美戎马一生的故事,引发广大读者和网友关注。

  昨日上午,记者连线郎德美的二女婿、国防大学教授何怀远少将,听他讲述记忆中的郎德美。通过何怀远的讲述,更多关于老人的感人往事,浮现在我们眼前……

何怀远夫妇年轻时与郎德美(中)合影


  少年从军,一生赤诚

  “爱党爱国的信念,伴随了她一辈子。”说起岳母一家,何怀远用“满门忠烈”四个字来形容。

  何怀远与郎德美的二女儿董莎莉相识于1980年,1982年结婚。

  何怀远告诉记者,岳母郎德美祖籍在江苏射阳县一个叫做“通洋”的小地方。郎德美的3个哥哥都先后参加革命,二哥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的一次惨烈战斗后,因所在部队被彻底打散,被迫返乡务农;大哥牺牲于解放四平的战斗中;三哥作为新四军战士,在一次执行侦察任务时被敌人抓获,受尽严刑拷打但只字未透露我党我军信息,被关在狗笼中长达3个月,获救时被折磨得不成人形,嗓子也因被灌辣椒水而烧坏。

  郎德美12岁那年,父母惨遭日寇杀害,国民党反动派又企图对这个“共党之家”满门抄斩。于是,姐姐被乡亲们转移到一户人家做了童养媳,她则被邻居掩护送往新四军根据地的大哥所在部队,成为一名卫生小战士。从此,她作为一名野战医院的护士,穿梭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枪林弹雨中,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郎德美对敌人刻骨仇恨,对党和人民充满感恩之情。何怀远的岳父董继祥,是来自原阜阳地区下辖的涡阳县的一名老革命,1939年参加革命,经历过无数次战斗。提起岳父,何怀远说,看到他满身的枪伤弹痕,你才能理解什么叫“伤痕累累”。渡江战役开始前,岳父在苏北曾与4位同样来自涡阳县的老乡偶遇,大家相约解放后一同回家相聚。新中国成立后,岳父一打听才知道,从当地先后参军的118位老乡,幸存的仅有他一个。

  童年的苦难、战争的残酷,锻炼了郎德美风风火火、泼辣爽直的性格,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偶尔听到身边有人对某些政策不理解而发牢骚,她仍控制不住情绪加以斥责。“那些年,我们这些晚辈都很‘怕’她,但更尊重她。”何怀远说。

  工作严谨,敬业奉献

  在何怀远记忆中,岳母是个十分坚强的人。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后患重病,晚年又患上肺癌、胃癌。“她能活到92岁,真是奇迹。或许,这与老人一生都奋斗在生死线上的经历有关。”

  一次,朗德美从朝鲜护送1000余名伤员返回祖国途中,志愿军列车遭遇空袭。郎德美指挥大家迅速下车躲避,有几位重伤员落在了后面,眼看敌机在头顶上方盘旋准备投弹,一位身材高大的独臂伤员用力将郎德美从车厢里推了下去,大声喊道:“小郞,我们都是废人了,你就别管我们了,替我们好好活下去!”郞德美则回答道:“有我在,就要把你们送回祖国!”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郎德美作为善后人员,最后一批回国,和爱人一起转业到太和县,被分配到太和县医院任护士长。

  从事医疗工作那些年,郎德美工作严谨,敬业爱岗,赢得广泛肯定。无论多难处理的问题,只要郎德美出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特别是扎针打点滴,从来不需要第二针。

  何怀远至今还记得,1985年夏天的一个夜里,天气炎热。全家人都来到顶楼,边纳凉边等郎德美回家。因为要照料一个重病号,郎德美直到深夜才赶回家,儿媳心疼她埋怨了几句,没想到老人当即就发了火:“病人在生死一线,我累点算什么?不把患者放在心里的人都不配做医护,那是缺德!”儿媳虽觉得很委屈,但还是理解婆婆。

  爱党爱国,淡泊名利

  在老人的遗物中,有一件长裙被保存了很多年。对何怀远等家人来说,这件裙子是老人一生爱党爱国的见证。那是在1950年,郎德美所在部队接到通知紧急赶赴朝鲜战场。官兵们心里明白,我们的敌人是美军统领的多国部队,大家都抱着有去无回的决心。临出发前,官兵们有一句口号——“把值钱的东西全部留给祖国和人民”。

  郎德美把几乎所有像样的个人物品都留在了国内,连刚发的新军装都没有带上,仅仅带了一件心爱的裙子。直到战争结束,临回国前,郎德美才再一次换上长裙,在朝鲜的一处温泉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被子女们保存至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郎德美先后多次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参加了最惨烈的两场战役——长津湖战役和上甘岭战役,郞德美就在第9兵团的第33野战医院。在郎德美看来,能够活着已是万幸,相对于那些长眠于异国的战友,自己没有资格再对国家提什么要求。

  郎德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世纪50年代末,郎德美奉命参与筹建太和县中医院,从县医院这个全民所有制单位调到太和中医院这个集体所有制单位。那个年代,成立一个新医院,经费极度紧张,甚至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但她二话不说,将夫妻二人的转业费全部借给单位用于购买设备。上世纪80年代初,太和县中医院扩建住院楼,又遇到资金紧张难题。为了建设医院,郎德美带头搬出丈夫原来分配的县工业局宿舍,并将领到的自建房补助全部捐给县中医院,全家人搬进由废旧手术室改建的小平房,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她看来,国家给予她的太多了,子女们谁都不能打着她的旗号向组织摆困难、提要求,否则,老人家就会抡起拐杖揍人。”在人生最后时刻,当得知县委组织部和县卫健委领导亲自为她协调输血血源时,性格刚强的她泪流满面,一再要求子女:“再治已经没有意义,不要再为我花公家的钱了。”她多次趁陪护子女不在意时,自己拔掉输氧管。

  何怀远说,郎德美就是这样,一生性格刚直,爱党爱国,是一位平凡而又纯粹的共产党员。在岳母离世后,他为老人家书写了一副挽联,以表达崇高敬意:人民解放沙场白衣天使,百姓康宁盛世仁心女杰。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