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跨越75年,老人与烈士父亲“重逢”

2023-4-18 09:08|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0588|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 实习生 袁梦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近日,为给父亲办理烈士证明,离开阜阳到北京生活了21年的老人王柱山回来“寻亲”。在颍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王柱山找到了当年父亲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存根”,并在群众的指引下找到了父亲牺牲后埋骨所在地。让他惊喜的是,在阜阳革命烈士纪念馆英烈墙上,他也发现了父亲的名字。
  
  一段尘封75年的英烈故事就此揭开……
  

  王柱山(右二)和老伴等人鞠躬致敬
  
  执行任务,这一走竟成永别
  
  4月14日上午,阜阳城西十多公里外的郊区,75岁的王柱山和老伴颤巍巍将手中的鲜花放到父亲牺牲埋骨地:“爸,我终于找到您了……”
  
  弯腰抚摸着父亲长眠的土地,王柱山老人回忆起了母亲生前讲述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1948年11月9日下午,老阜城大隅首一人巷口,一名身着解放军军装的男子急匆匆来到一户人家门前,敲开门后闪进去,和女主人打了个招呼,换上了便衣,并在腰间插上了两支手枪。
  
  他叫王深,时年23岁,是当时阜阳市(阜阳解放时曾短暂设市)政府工作队成员。接上级指示,王深要与另一位同志小徐(19岁)一同化妆前往城西侦查敌情。
  
  和妻子说明要执行紧急任务后,王深亲吻了一下刚出生一天的儿子的额头,随后放下儿子,就迅速离去了。
  
  王柱山说,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和父亲“亲密接触”。
  
  以血为书,衣袖上留下遗言
  
  王深是老阜城人,初中毕业后到东乡区(现洄溜集)做小学教师。期间,他受到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影响而入党,以教师身份为掩护,成为我党一名地下工作者。
  
  1948年7月底,阜阳第三次解放,中共豫皖苏分局决定成立中共阜阳市委员会、阜阳市民主政府,王深从东乡区调到阜阳市政府工作队。
  
  王深外出执行任务后,第二天没有回家,王柱山的母亲就隐隐觉得不安。一个多星期后,噩耗传来:丈夫在城西执行任务时牺牲。群众为王深和小徐收拾了遗体,就地掩埋。
  
  在收拾王深遗体时,有人在他的衬衣袖子上发现了用鲜血留下的遗言:我叫王深,父亲王子卿,是市政府工作队成员,家住大隅首……凭借王深留下的最后遗言,当地群众找到了中共阜阳市委,将王深和小徐牺牲的消息上报。
  
  新中国成立后,阜阳地委、行署就对王深和小徐的牺牲过程进行了调查,并于1950年在人民剧场专门为两位烈士举行了追悼会。
  
  几经辗转,寻到父亲牺牲和埋骨之地
  
  1978年,王柱山的母亲去世。
  
  2002年,为了照料孙子,王柱山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和老伴去了北京,和儿子一家生活。
  
  去年底,在和家乡一位老友电话聊天时,王柱山得知政府正在给烈士家属办理相关证明,他便想到了牺牲已经70余年的父亲。
  
  近日,王柱山夫妇回到阜阳,先是到颍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寻找父亲的相关证明,工作人员仔细查找后,确认相关证明不在该局,和他们一起去颍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查找,最终在颍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找到了父亲王深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存根”:姓名,王深,皖烈字第0223005号……
  
  随后,他们按照当年母亲留下的片段信息,来到颍州区颍西街道办事处刘棚社区寻找父亲的牺牲和埋骨之地。
  
  当年,刘棚社区86岁的居民张家英老人年龄很小,但她记得王深牺牲那天下午,庄外不断打枪。按照她的指引,王柱山和老伴来到一片麦田。张家英老人说,以前这儿有砖窑和河流,所以这里被叫作老窑湾,坟很多,后来被平掉了。按照张家英老人的记忆,王柱山在老窑旧址南30多米的地方,找到了父亲牺牲和埋骨的大致地点,将手中的鲜花放到麦地上,鞠躬致敬。
  
  随后,王柱山夫妇又赶到阜阳市烈士纪念馆,在写满了烈士姓名的英烈墙第二排醒目位置,发现了父亲王深的名字。
  
  时隔75年,王柱山与父亲以这种特殊方式再度“重逢”,内心十分激动。他告诉记者,今后,每年他都会和子女一起回乡祭拜,并将父亲的故事记录下来,传给后人。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